在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里,寻找广东的“秋色” | 粤来粤好百千万

南方+

今日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

广东的秋天,没有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来去似乎都悄无声息。但是,在民俗盛会佛山秋色活动里,你能看到广东秋日里不一样的色彩。

“佛山秋色”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定名为秋色。“秋色”意为佛山金秋的景色,因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故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

明代中叶至清,佛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佛山秋色”也发展至鼎盛时期,每至丰年,行业或各铺里居民自发组织大型的出秋色活动,一铺发起,全镇二十多铺及四乡群众纷纷助兴,通过巡游演示,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佛山秋色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凤英告诉记者,佛山秋色分为民间工艺品和文艺表演两大类,其巡游的表现形态又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色。

所谓景色,指的是反映自然景象,能够以假乱真的工艺品,按技艺可分为纸扑、蜡塑、泥塑等。从小学习秋色工艺的梁凤英,是佛山秋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信的嫡传弟子,十分擅长纸扑和蜡塑工艺,今年梁凤英负责制作“景色”中的秋色工艺品。

她向记者展示了一盘足以以假乱真的蜡塑大盘菜,其中的鲍鱼、猪手、瑶柱等菜品看起来栩栩如生,令人垂涎欲滴。

除了梁凤英说的“七色”,今年的佛山秋色巡游还出现一抹“国际色”。2025 年,佛山秋色活动与第 13 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跨界融合,来自南非、哥伦比亚、荷兰、美国、斯里兰卡、新西兰五大洲十四个国家的艺术团也参与巡游,这是佛山秋色巡游史上外国艺术表演团队参与最多的一届。

人类非遗毛里求斯塞卡舞与本土非遗醒狮、彩灯同台交织。还有来自欧洲的轻快民谣、埃及的神秘舞韵……岭南的秋天,在世界艺术的共鸣中,变得格外多彩。

始于明永乐年间,佛山秋色至今已传承近六百年。如今,这项古老的丰收庆典,带着匠心独运的民俗底色,邀请世界共绘一幅文明互鉴的新“秋色”。


文案/脚本/出镜:南方+记者 赵媛媛

拍摄:南方+记者 陈文夏 黄堃媛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编导:南方+记者 黄堃媛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编辑 张茵 冯颖妍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