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江门开平市塘口镇“黄先生手作”微缩景观艺术馆的玻璃橱窗,照在两座巴掌大的模型上——天下粮仓的青瓦粮堆错落有致,方氏灯楼的雕花窗棂纤毫毕现。
黄蔚。 受访者 供图
工作室主理人黄蔚正伏在工作台前,用镊子调整一栋微型骑楼的瓦片位置,指尖沾着油墨,眼里闪着光:“这是上周刚收的本地老房子照片,得赶在研学团来前做好。”
“不是选了塘口,是塘口选了我”
2023年,做了多年动漫微缩场景的黄蔚做了个决定:把工作室从佛山搬来塘口。“不少城市曾邀请我,但塘口的‘创业土壤’太特别了。”住的人才公寓步行5分钟到工作室,附近的食堂里能按照最实惠的价格吃上三菜一汤。
塘口镇的变迁,为黄蔚的创业选择提供了背景注脚。塘口镇位于“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然而十多年前,塘口镇下辖的塘口墟社区曾因人口外流,仅剩9户人家留守,几近沦为“空心村”。
转变发生在近几年。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续努力,塘口镇成功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不少青年团队在这里扎根创业。废弃粮仓变身文化地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百年碉楼变身网红民宿,旧粮站里飘起咖啡香。曾经沉寂的塘口墟,如今已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塘口“IE公社”。 受访者 供图
今年5月,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明办、开平市委宣传部及塘口镇党委联合推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项目——“IE公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IE公社”是一个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I人”指内向型人格;“E人”指外向型人格。寓意“IE公社”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青年创业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无论来打卡还是常驻,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这是“IE公社”向全球“无界创客”发出的真诚邀请。
“无界创客”作为“IE公社”的主体,涵盖数字游民、远程办公者、文创从业者等多类群体。他们可依托塘口的碉楼景观与乡村空间,开展跨境电商、短视频创作、文旅策划等新业态。
黄蔚这类文创艺术家,正是“无界创客”的典型代表。他的微缩模型艺术,既是对塘口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数字时代下乡村新业态的缩影。
从“做模型”到“传文化”,小工作室长出新可能
如今的黄蔚,早已不是单纯的微缩景观手艺人。他的展柜里,本土题材模型越来越多:有他跑了十趟古村测绘的旧圩骑楼,有根据村民回忆还原的旧粮站,每一个微缩景观都包含着浓浓的“塘口记忆”。
微缩模型。 受访者 供图
“以前做模型,客户要什么做什么;现在做本土,反而有了根。”他说,现在工作室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来自研学体验课——孩子们趴在工作台边学拼微缩构件,家长们举着相机记录。
黄蔚的故事,是江门开平用塘口“IE公社”引才留才的缩影。据介绍,“IE公社”计划通过四大空间创新,重塑乡村文明载体。这个创新平台,正悄悄改变着小镇的生态:公共空间共享让创业者少跑审批,私域空间开放让手工业者也能用上专业展厅,全域空间联网把全镇文旅资源串成线,产业空间潮流化则吸引来咖啡书吧、手作工坊等新业态。
数据更有说服力:近两年,这里一度仅剩9户人家留守,如今却吸引了2000余名“新塘口人”在此扎根——有人开起民宿接待研学团,有人在工作室当学徒,还有人把自家种的农产品做成模型伴手礼。“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回来创业的越来越多。”塘口镇相关负责人说,“人才回流、产业兴旺、反哺乡村,这是个良性循环。”
午后,黄蔚带着研学团的孩子参观模型展,一个戴眼镜的小朋友指着方氏灯楼问:“叔叔,这灯楼真的有100多年了吗?”他蹲下来,指着模型上的细节:“真的,你爷爷辈可能见过它守着村子。”
从一座微缩模型,到一个创业小镇,江门开平用塘口“IE公社”的温度证明:所谓“引才”,从来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给追梦人一方扎根的土壤,让他们在这里找到热爱,更找到价值。正如黄蔚所说:“不是我选择了塘口,是塘口用真心留住了我。”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实习生 何筱彤
摄像:南方+记者 杨兴乐 实习生 何筱彤
剪辑:实习生 何筱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