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怀集,吹响了创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的冲锋号。
10月21日,怀集县举行2025年农业招商暨创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启动仪式,现场展示优越的制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通过搭建高水平招商推介平台,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种业企业和产业链关联项目。
“作为底蕴深厚的传统农业大县,怀集必须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把水稻制种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怀集力量。”怀集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腾达表示。
制种攻关取得“开门红”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面积最大的县,怀集地处粤桂湘三省(区)交汇处,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重要枢纽。
打造成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怀集先天优势明显,后天格外努力。
这里自然天赋异禀——
境内盆地散布,地势平坦开阔,非常适合建设万亩级核心标准化制种基地,中北部山区海拔在450~600米之间,是建设亲本繁殖与制种基地的理想场所。在气候上,年均气温20.5℃-21.5℃,无霜期超过300天,能够精准匹配杂交水稻制种对“温、光、水”的需求。
这里拥有千里沃野——
全县储备用于水稻制种基地的土地面积达5万多亩,涉及7个乡镇,其中大岗、冷坑、梁村镇均拥有万亩以上连片土地资源,为打造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奠定了坚实的土地基础。今年早造完成了6000多亩节水抗旱型杂交稻种植示范,并在大岗镇成功打造了1000亩水稻制种示范基地。
这里产业配套完善——
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超74万亩,产量约30万吨,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市首位。拥有规模化水稻产业相关企业300余家,水稻烘干中心6个,日烘干能力共990吨。在此基础上,全力招引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肇庆丰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集中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专家团队等技术力量,积极推广优质水稻品种。
10月20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余新桥等专家提前到怀集制种基地考察指导,对制种水稻进行现场验收。测产结果显示,样地鲜谷重216.108公斤,折算标准水分(13.5%)后,干谷平均亩产达186.93公斤,取得了制种攻关的“开门红”。
“怀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十分适合秋季制种。而且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周到,还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现代烘干设备、育秧厂等配套及办公条件,我们企业直接‘拎包入驻’,加速制种产业发展。”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表示。
“我们今年在当地部分田地已投入适应性品种,计划明年下1000至2000亩订单。”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剑锋介绍,还推介其核心合作伙伴福建团队及海南团队到怀集,希望真正把土地、设施等都充分运转起来,携手地方实现既定目标。
打造华南制种高地
活动当天,怀集县委副书记江建军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创建国家水稻制种大县实施方案。
怀集将实施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提升和示范、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等八大目标任务,力争流转整合土地约5万亩,实现“一田一码”基地认证与质量追溯,树怀集“湾区品牌”,申报“怀集燕都珍稻种”地理标志。
活动中,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肇庆中心支公司现场推介水稻制种保险配套政策,中国农业银行怀集支行宣布对水稻制种产业启动专项授信支持,并推介相关融资政策,为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随后进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其中,中国农业银行肇庆分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怀集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与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筹建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肇庆分院框架协议;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与怀集县农业农村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湖南碧盈泰米超级稻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汇裕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肇庆丰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分别与大岗、中洲等7个乡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当日,与会人员还先后前往大岗镇谭珠村水稻制种示范基地以及肇庆新熙食品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制种基地,现场观摩制种测产效果,并通过听取相关介绍,了解水稻制种的烘干、精选及包装情况。
怀集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中慢表示,接下来,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土地流转上,采用“国有企业+土地流转+ N”的创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水稻制种+蔬菜轮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使用率;二是在服务保障上,出台水稻保险、水稻金融贷款等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在政策激励上,针对水稻制种推出专项奖补政策。通过多方协同发力,稳步推进怀集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怀集创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发展目标:
2025年(启动年):完成土地流转整合2万亩以上;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
2026年(筑基年):制种面积达到0.5万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
2027年(提质年):制种面积达到2万亩;种子加工转化率达到85%;
2028年(达标年):制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6亿元;
2029—2030年(提升年):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种子出口额达到5000万元;
2031年(巩固年):制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15亿元。
南方+记者 刘亮
通讯员 李嘉琪 卢国红 罗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