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五育塑英才,AI启未来

东莞慧教育
+订阅

发布《每周半天校外科普特色活动指南》、启动“五育融合”好项目大赛、举办科普特色活动成果展、全市同上科创思政课、开展“科创达人秀”和AI科普剧展演等活动……连日来,以“AI科学 AI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亮点纷呈。一直到年底,六大板块共15项活动将为全市百万师生开启新一段触动思维、叩问未来的科学旅程。

10月15日,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在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启动

这是东莞连续第三年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从2023年“科学点亮未来,创新成就梦想”的萌芽播种,到2024年“科创未来,强国有我”的使命觉醒,再到今年聚焦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不仅成为东莞科学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更以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路径,着力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成为东莞“破五唯、强五育”,践行正确育人观的生动载体。

锚定“国之大者”与“成长之需”

构建科学育人方向

纵观三届科技节,其核心立意始终紧扣国家战略与学生发展双主线,以政策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将“正确育人观”的宏观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活动目标,确保科学教育不偏航、不走样。

从国家战略维度看,科技节的主题演变与国家科学教育部署同频共振。2023 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东莞随即启动首届科技节,以“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核心,为科学教育开新局;次年,科技节升级将科学探索与家国使命绑定,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调的“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东莞便以“AI科学 AI未来”为主题,将前沿技术纳入育人核心,实现“国家政策—地方行动—校园实践”的层层落地。

AI成为贯穿今年科技节活动的主导技术和核心议题

从学生发展维度看,科技节的立意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实现从“兴趣激发”到“能力塑造”再到“使命担当”的递进。首届科技节聚焦“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体验等相对浅层次活动,降低科学教育门槛;第二届强调“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科创者”,增设“科创之星”评选、科创思政课等,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

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因此今年科技节更加强调逐浪弄潮、敢为人先的先锋实践,通过“好问题”大赛、AI主题课程、AI科普剧等,让学生在真实技术场景中提升创新能力,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同时,为推动落实“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周三无作业日”等重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自今年起将每年10月第二个周三设为东莞市中小学生科创活动日,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今年科技节现场开设“智创吉祥物”AI课程

科技节的立意还深度融入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将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AI企业等本土科技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让学生在了解城市科技实力的过程中,建立“科技报国”的地域认同与行动自觉,形成“国家—城市—个人”三位一体的育人立意体系。

聚焦“五育融合”与“拔尖培育”

夯实全面发展根基

打破“科学教育仅属智育”的局限,科技节在整体设计中始终坚持“五育融合”理念,实现以科创为纽带,促五育共发展。以今年活动为例——

德育方面,全国最美教师胡嵘苹带领全市中小学生同上一堂科创思政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结合机器人表演、情景剧、AI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全国最美教师胡嵘苹与莞邑学子共话科技强国梦

体育方面,“科创小达人”运动会设计了水火箭比高、铁丝陀螺比久、气弓箭打靶比准等项目,将力学、运动学等科学知识融入竞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美育方面,塘厦第二初级中学与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的老师联合开设“智创吉祥物”AI课程,将东莞非遗文化融入AI绘画与VR设计,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

劳育方面,“三模一电”展示中,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掌握工具使用、结构设计等技能;“每周半天校外科普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企业车间、生态农场,将劳动与科学探究结合,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科技赋能劳动”的内涵。

科技节现场,学生参与“三模一电”展示

在推动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今年科技节重磅发布了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幼儿园)“五育融合”好项目大赛。围绕融合育人、德育铸魂、智育赋能、体育强魄、美育润心、劳育砺行六大类别,发掘、遴选并培育一批具备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五育融合”金牌项目与优秀案例,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本,将正确育人观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与创新行动。

与此同时,科技节还立足“因材施教”,构建“全面覆盖+重点突破”的育人模式,既确保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又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成长通道。

“好问题”大赛选手在决赛现场进行专家答辩

从选拔机制上,通过“好问题”大赛和“科创之星”评选,深度挖掘具有原始创新潜力的好苗子。2025年“好问题”大赛从近万件作品中选出20个优秀问题,要求学生不仅“会提问”,更要“能答辩”;“科创之星”评选则通过专家评审,从400余名候选人中评出“十佳科创之星”,均是在科学领域成绩突出的佼佼者。

从培育路径上,基于“好问题”大赛与“科创之星”评选,东莞通过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科学营等项目深化培养,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早期培养、贯通培养、集中培养和协同培养作出东莞实践。

依托“AI赋能”与“资源整合”

打造科学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是科技节最鲜明的标签。三年来,人工智能的角色实现从部分项目应用到系统性纳入课程与评选,再到贯穿所有活动的转变,成为践行“正确育人观”的技术载体,也彰显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

“好问题”大赛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作品占比高达22%,体现学生对AI的深度思考;“每周半天科普特色活动成果展”聚焦AI在教育、交通、医疗等八大领域的应用,学生通过“AI模拟诊断”“智能交通设计”等互动体验,感受技术价值;科技节现场开设的“智创吉祥物”课程,融合 AI 绘画、视频生成与 VR 技术,让学生体验“多模态AI应用”。

“每周半天科普特色活动成果展”上,学生与机器人互动

无论是以AI为核心设计特色项目,还是将AI纳入常态化教学,都是东莞全面提速“人工智能+教育”的信号。根据《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东莞将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到2025年实现全市中小学AI通识课开设率 100%、教师AI通识培训覆盖率 100%,同时培育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项目学校,打造松山湖、滨海湾、塘厦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高地。

一边是前沿技术驱动,一边是资源整合利用。从首创科普(科学)副校长制度,聘请科学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校科普(科学)副校长,到整合全市122个探秘场馆,为学校系统化开展校外科普实践提供场所及内容参考,东莞致力于打破科学教育的“校园围墙”,让“正确育人观”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今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上,以情景剧形式发布了《探秘莞邑-每周半天校外科普特色活动指南》

今年“好问题”大赛吸引了不少外省市学生投稿,这是科技节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一个缩影。从2023年的“四地”到2024年大幅扩容至“十一地”,从开展“莞港澳科学教育携手行动”到“科普援疆”“科普援揭”,科技节的影响力不断突破地域限制,从一个区域性活动升级为跨省市、促进民族团结和科学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也让“正确育人观”具备了协同性和包容性,体现共同发展的育人理念。

科技节的独特性在于,它并非孤立的节日活动,而是通过AI技术主导、校内外联动、跨区域协同,形成了可持续、多元化的科学教育生态,让“正确育人观”有了落地的硬支撑。

以科技节为引擎,东莞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培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人格塑造,从学科教学走向跨界融合,体现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助力城市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之路上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