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上午,卢浮宫阿波罗画廊的警报骤然响起。四名劫匪破窗而入,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对八件法国王室珠宝的洗劫。
这不是普通的盗窃案。被盗的有玛丽·阿梅莉王后的蓝宝石套装、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每一件都是“可穿戴的历史”,见证了波旁王朝的兴衰和拿破仑帝国的沉浮。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之为“对法国文化遗产的严重侵犯”。卢浮宫虽承诺升级安保系统,但对于已消失的珍宝而言,为时已晚。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无价之宝”究竟价值何在?它们能否像1911年被盗的《蒙娜丽莎》那样,最终完好无损回归?
卢浮宫窃贼作案视频疑泄露
极致的稀缺性:珠宝史上的传奇
每一件被盗珠宝都承载着不可复制的传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副院长周琦深指出,以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为例,其由32颗祖母绿(其中10颗梨形祖母绿)和1138颗钻石组成,多数源自哥伦比亚穆索矿区。该矿带在19世纪初已被列为“王室垄断级”资源。
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和耳环(资料图) 受访者 供图
“大颗粒、高净度的祖母绿本就极为罕见,而能挑选出色泽、净度、大小一致的一整套,更是耗费多年时间和精力,今天的市场几乎无法复制。”周琦深进一步解释道。
东方美学珠宝品牌“馆桃”创始人馆陶以玛丽-阿梅莉王后的蓝宝石珠宝为例指出,18至19世纪法国贵族偏好的蓝宝石多来自克什米尔与缅甸矿区。“其中,克什米尔‘矢车菊蓝’蓝宝石因产量枯竭,已成为珠宝史上的传奇。”她强调,“尽管现代‘矢车菊蓝’已演变为颜色评级术语,不再具备明确的产地指向,但历史上源自著名矿区的古董蓝宝石,因其开采资源的枯竭而更具稀缺性。”
玛丽-阿梅莉王后与奥尔唐丝王后的冠冕、蓝宝石项链及蓝宝石耳环(资料图) 受访者 供图
除了材质本身的珍贵,历史工艺的不可再生性同样是构成其“无价”属性的关键。周琦深强调:“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由拿破仑御用珠宝匠打造,其设计理念重在彰显‘权力气势’,而非单纯追求宝石的火彩。现代珠宝虽能模仿步骤,但无法复原其历史语境。”
这些珠宝也是时代审美变迁的见证者。以玛丽-阿梅莉王后的蓝宝石套装为例,周琦深分析道:“它在设计上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庄重与秩序,同时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柔美曲线,展现了从权力象征向女性气质的过渡。”
在工艺层面,它们更代表了当时的技艺巅峰。“工匠采用精细的镂空底座镶嵌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金属对宝石的遮挡,使蓝宝石的颜色、明亮度得以充分展现。”周琦深特别指出,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多用途的可拆卸设计——例如冠冕可以拆解成胸针或发饰,体现了当时宫廷珠宝在满足华丽需求的同时,兼顾实用性与机械巧思的时代潮流。
而或许最为根本的是,这些珠宝在历史上承担着“政治宣言”的功能。周琦深深刻地指出:“在19世纪欧洲宫廷,王后佩戴的套装不是个人审美选择,而是一种‘可见的政治符号’,用以证明王朝合法性、血统延续以及外交立场。”
历史见证者:珠宝背后的王朝记忆
每一件被盗珠宝,都是一部浓缩的法国史。
其流转与归属,映射着王朝的兴衰与政治的联姻。
馆陶以玛丽·阿梅莉王后的蓝宝石珠宝为例,指出其价值不仅在于宝石的稀有,更在于它背后跌宕的历史传承。这套珠宝最初属于拿破仑的第一任皇后约瑟芬,她生前对蓝宝石情有独钟。其女儿塞西尔·德·博阿尔内因政治立场被逐出法国后,为维持生计,于1821年以16万法郎的价格,将母亲的这批珍藏出售给当时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
拿破仑第一任妻子约瑟芬。 受访者 供图
1830年七月革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路易·菲利普意外成为法国末代国王,其妻玛丽·阿梅莉也随之加冕为后,这套蓝宝石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王朝印记。
馆陶补充道,法国大革命期间,大量王室珍宝在动荡中散佚或毁损,使得能够完整传承至今的18至19世纪法国王室珠宝极为有限。正因如此,玛丽·阿梅莉王后所属的七月王朝时期的珠宝,其完整的传承脉络本身就构成了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玛丽·阿梅莉王后的珠宝伴随她历经流亡与复位,其表面每一道细微的磨损、每一次改制留下的痕迹,都是历史情感的具体化载体。”馆陶说,“这些微观印记使珠宝超越了装饰品的功能,转化为一段可触摸的历史。”
而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则承载着另一重政治叙事。这套珠宝是1810年拿破仑为巩固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迎娶玛丽·路易丝公主时特别定制的。其价值高达87万法郎,约等同于当时30名工人一生的收入。
拿破仑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 受访者 供图
这背后是一场精明的权力运作:被废黜的约瑟芬皇后被迫交出所有拿破仑所赠珠宝,而新皇后收到的每一颗宝石,都在向欧洲宫廷宣示法奥联盟的牢固。
“这本质上是一次‘权力绑定’,标志着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兰西帝国的政治联结。”周琦深分析。在他看来,这类王室珠宝的价值不仅在于稀有宝石,更在于工艺不可复制、历史功能不可剥离。它们将权力视觉化、物化为“可穿戴的历史”,这正是它们被称为“无价之宝”的真正意义。
馆陶对此深有共鸣,她动情地总结:“‘无价’的核心在于时间的不可逆。即便现代工艺能完美复刻其形,也无法再现它所经历的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正如历史本身无法重演,这种独特性,最终决定了这些珠宝的不可替代性。”
安保反思:系统失守与深层漏洞
然而,正是这些承载法国百年历史的无价之宝,在众目睽睽之下因安保系统的漏洞而瞬间消失。
据美联社报道,窃贼借助升降设备与圆盘切割机潜入卢浮宫,仅用7分钟便完成盗窃。
“巴黎圣母院火灾之后,国际社会曾期待法国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准。然而卢浮宫此次案件,暴露出其在安保体系中存在的明显短板。”馆陶表示。
她认为,本次事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应急响应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按国际标准,警报触发后应在极短时间内启动应急程序,但卢浮宫此次响应明显滞后,错过最佳处置时机。这反映出博物馆在危机演练方面的不足与人员培训的欠缺。”
馆陶进一步表示:“更令人担忧的是,卢浮宫不仅在‘最后防线’上失守,其物理防护与监控系统等前端措施同样薄弱。理想的安全体系应做到防患于未然,而非依赖事后处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刘希言则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出见解:“纵观历史,卢浮宫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失窃案屡有发生。这说明博物馆安全并非取决于‘有没有摄像头’,而是关乎管理制度与意识。”
《蒙娜丽莎》曾在1911年失窃。 受访者 供图
她指出首要教训在于:“如今大型博物馆虽普遍配备先进安保系统,但技术再完善,若缺乏科学判断与快速响应机制,仍难以主动防御风险。安保体系既需硬件支撑,也需一套权责清晰、反应灵敏的管理机制。”
刘希言提出的第二项教训同样发人深省:“必须正视当代博物馆所面临的复杂风险。随着展览规模扩大、观众数量激增与文物出借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博物馆安全风险的复杂度也在显著提升,从展品运输、环境控制到观众互动与数字化传播,每一环节皆潜藏新型隐患。”
拆解忧思:令文物历史价值瞬间消失
巴黎德鲁奥拍卖行总裁吉凯洛透露,这些文物因声名过盛而几乎无法在黑市流通。“窃贼或许不知,自1911年《蒙娜丽莎》失窃案后,任何涉及卢浮宫的赃物都会触发全球文物警报系统。”
卢浮宫地形图。 受访者 供图
周琦深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这类王室旧藏之所以“难以流通”,在于它们并非普通珠宝,而是“有名有姓的历史证物”。
“每一颗宝石都与‘谁赠与、谁佩戴、在何种仪式出现、由哪家工坊制作’紧密相连,其独特切工、包裹体与微痕如同身份证明,可供专业鉴定。”他解释道,“一旦流入市场,专家与收藏圈很快便能识别,买家与中间人承担的法律与信用风险极高,自然无人敢接手。”
馆陶也持相似观点:“这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独一无二的特质反而成为其在黑市流通的‘双刃剑’。它们如同拥有天然的‘身份证明’,一旦出现在非法市场极易被追查源头,难以快速变现。”
真正的危险在于,它们可能被拆解、剥离历史身份,以裸石形式混入全球珠宝供应链。周琦深表示:“若窃贼将珠宝拆解,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的:历史来源链被切断,整体文化价值丧失;镶嵌结构、金工细节与匠师痕迹等工艺信息无法复原;设计节奏、比例与色彩的象征意义亦遭破坏。”
他以一个沉重的比喻总结:“拆解虽能短期变现,实则是‘以钱换回文化死亡’。”他提到,应在源头和流通环节切断盗窃途径,同时强化国际信息共享和快速追踪,才能有效守护这些“有名有姓”的珍宝。
馆陶也从文化遗产角度表达忧虑:“为规避追踪,犯罪分子常采取拆解手段。然而此举将导致文物的历史价值瞬间消失。当一件完整文物被分解为单纯材料,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将不复存在,最终仅能按材质本身计价。”
她强调:“每一件完整保存的王室珠宝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载体,其艺术价值、历史叙事与工艺特征构成了超越物质的文化遗产。一旦被拆解,这些价值将永久消失,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希望之光:集体记忆的永恒价值
此次事件也促使文博界重新审视一个更深层的议题: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又应如何做得更好。
“文物开放与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恐怕难以被彻底解决。”刘希言坦言。她分析,公众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持续增长,迫使博物馆在安保、设施、人力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但“资源投入速度可能远远跟不上公众需求的扩张”。与此同时,除失窃外,文物还面临环境波动、机械损伤、照度超标、设备故障、观众误触等日常隐患,“更不用说地震、水灾等突发灾害”。
刘希言进而提出,应从更根本的角度审视文物安全与开放问题——“不能仅谈技术或管理,而应思考‘如何共同承担文物安全的责任’”。她认为,观众正从被动参观者转变为文化遗产的“积极守护者”,通过责任共筑,可形成更有效的安全观。
馆陶则从实操层面建议:“建立常态化安全演练机制是博物馆安保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她强调,“文物不可能永远锁于库房,既然要向公众展示,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在她看来,博物馆安全不仅是技术投入,更需通过持续演练构建真正的“安全文化”。
10月19日,警察在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外执勤。新华社/美联
这些反思正与马克龙总统所称的“对法国文化遗产的严重侵犯”形成深刻呼应。周琦深对此感慨:“这些珠宝不仅是奢侈品,更是法国历史的物质见证。它们承载着王室合法性、国家延续感,以及社会对权力、礼仪与审美的集体记忆。”
基于法国人的“散漫”等特质的既往印象,馆陶对失窃珠宝的找回“不太有信心”。
而相反,基于历史经验,周琦深对这批卢浮宫珠宝的找回仍抱有信心:“一方面,这些作品‘太有名’,无法在黑市隐匿交易,像1911年《蒙娜丽莎》被盗后,盗贼佩鲁贾在两年后试图出售时,立即因其独一无二的全球知名度而被捕,最终画作回归。另一方面,国际追索和拍卖监管机制非常成熟,特别是针对珠宝等高价值文物,国际刑警组织与FBI等机构曾成功追踪并追回了1964年失窃的‘印度之星’蓝宝石。”
他也指出关键:“真正难以追回的是被拆解或重新切割的珠宝,那意味着历史信息已经被破坏。只要保持完整,这批卢浮宫珠宝回归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卢浮宫空展柜前,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消失的珠宝带走了物质璀璨,却带不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卢浮宫(资料图)
馆陶说得好:“王室珠宝的‘无价’,实则是从经济价值向文明价值的跃迁。当一件物品同时承载艺术、历史与情感三重属性时,它便成为民族记忆的锚点,其意义已远超市场逻辑的边界。”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人类全部的智慧都包含在等待与希望中。”我们期待这些珍宝完好回归,继续诉说那些关于权力、爱情与重生的历史篇章。
南方+记者 刘长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