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盗窃案件,共有9件拿破仑时期的珍贵珠宝被盗,关乎法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尊严,其损失“无法估量”。
巴黎检方宣布已对卢浮宫被盗正式立案,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诺将作案者绳之以法,重申会加强遗产保护。
多部犯罪悬疑电影中,卢浮宫都曾“客串出席”,这座全球最负盛名的艺术殿堂,被反复描述为一个安保森严、秩序井然的“异度空间”:生物识别、震动感应、激光网格、红外监控,犯罪团伙要靠着精确的计算和环环相扣的设计方能得手。
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乘车载升降梯进入展馆,用电锯破开展柜,7分钟后逃之夭夭,甚至还曾考虑“焚烧毁灭证据”……劫匪完全是采用了最野蛮直接的方法,应对形同虚设的安保力量。
资料图。图源:央视新闻
有法国媒体报道称“9件失窃展品已有两件被找回”,截至成稿时,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也有人故作聪明“卢浮宫失窃的珍宝名气太大,几乎完全无法销赃”,并呼吁犯罪分子自首。
然而这些说辞,不过是为了挽回一丝丝的颜面——确实有一件头冠被找回,但显然不能归功于巴黎警方,它曾属于法国的最后一位皇后欧仁妮,如今却被劫匪随意丢弃,甚至在仓皇之中被踩碎。
说不好销赃更是妄想,劫匪目标明确而非“哪个贵拿哪个”,甚至出现遗弃赃物的情况,背后有买主的可能性不小。况且,珠宝本就便于分割销赃,此次躲过一劫的“摄政王钻石”的坎坷经历就是佐证。要找回这些稀世珍宝,仍需实打实的努力。
卢浮宫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最为著名的是1911年《蒙娜丽莎》的失窃,作案者自称怀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案件告破后,这幅画作被防弹玻璃环绕,拥有了单独的展区。
尽管多次盗窃案中法国警方的破案效率都“低得令人震惊”,但距今确有年头,以至于如此堂而皇之的抢劫,出现在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仍让人感到难以接受。今年1月,法国曾启动“卢浮宫新复兴”方案,其中包括加强安保措施,不禁要责问馆方的严重失职,更要追问其中是否有内应。
事件发生后,互联网上出现了另一种“看热闹”的论调,认为“这很法国”“国外越乱越好”。然而事实却是,偷盗损毁的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共同难题。
美国波士顿伊莎贝拉博物馆失窃案至今未破,埃及国家博物馆曾被人“趁火打劫”,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曾遭“破窗盗窃”,无论立足历史还是着眼当下,对这一野蛮的行为都应予以谴责并反思。话说回来,各类宣传渠道,确实为许多人营造出过于天真柔和的滤镜,如今伴随着卢浮宫的玻璃展柜被一同打碎。
曾有论调宣称“外国人遵守秩序、责任感强、注重细节”,如今看来并非如此,甚至应了不少网友的调侃“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也有人天真地认为“监控技术进步,人们素质提高,犯罪事件自然减少”,即便不谈盗窃,向艺术品泼洒脏物、人为损毁的案件也并不少,仍需重视此类安全风险,并加强国际合作。
事发超过24小时,犯罪分子仍未落网,被部分网友拿来作比较,进而为国内警方的默默付出和负责任的态度感到欣慰,想来也是人之常情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