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兴,百业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美好生态与诗意山水。文旅产业加速与农、林、商、体等深度融合,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而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中,农文旅融合是释放县镇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一招。
10月17日,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题会在江门举行。这个重磅会议,为什么会落在江门?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资源的实践,在广东如何上演?
从“空心村”到“创客天堂”
这个旧墟靠什么逆袭?
开平塘口镇是著名侨乡,在华侨的支持下,曾经是一个繁华圩镇。但随着人口外流,塘口旧墟一度沦落为仅剩9人留守的“空心村”。
10年前,塘口镇迎来了转折点。
塘口旧墟邻近自力村碉楼群、立园、赤坎古镇等旅游热点。2015年,青年创业者李继津来到这里,被眼前一大堆废弃的建筑所吸引。他选中了两处旧工厂,开始改造为时尚的青年社区空间。慢慢地,沉寂已久的塘口旧墟也逐渐有了生气。
近年来,塘口镇创新采用“产权不变,政府代管”模式,对邮局、粮仓、供销社等旧建筑进行统一收储、规划与招商,确保风貌协调,成功引进白天鹅酒店运营团队等主体。借助龙头项目的流量效应,懒猫民宿、今有光等社会资本陆续进驻,形成集文创、研学、民宿于一体的复合生态。
2022年末,海归博士陈国栋带着“无名营造社”的工作室团队,驻扎在塘口镇,将旧粮站改造为乡村建筑设计的工作区;2023年11月,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的开业,为塘口墟带来更多人流和名气;旧工厂变成了咖啡馆和民宿……越来越多的工作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集聚,这个曾经的破落墟镇蝶变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创客天堂”。
特别是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魔法”让塘口旧墟越来越有活力。
去年3月,河南青年景媛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开平塘口镇。“这里的环境、工作都非常有趣。”她毅然辞去了在上海的工作,来到这个从未来过的城市,成为无名营造社团队的一员,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截至目前,塘口旧墟已落地运营项目50余个、民宿(酒店)23家,新增初创企业372家,吸引超过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带动2000余名本地人就业,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
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点赞了江门开平塘口:“年轻人在那儿‘唱主角’,通过文化和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以文明实践涵养乡风文明、以文明风尚引领村民自治,形成‘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等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生态。看了之后,我感觉,这样的村在中国多一些就好了。”
塘口旧墟的蝶变,是江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文旅融合
江门如何破题?
2024年8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制定出台《关于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按照分类梯次推进原则,先后分两批遴选了开平—台山等19个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地区作为试点。
江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平、台山两地有近百座侨墟、3000多座碉楼。
这一年来,江门紧紧抓住“侨”这个核心元素、“海”这个广阔空间,以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为龙头,突出“华侨文化+滨海旅游”主题,建设世遗文化、科普研学、温泉康养、田园风情、滨海旅游等特色农文旅融合片区,建设侨乡风韵、山水文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试点建设中,江门深挖资源禀赋,打造一批竞争力、引领力强的农文旅标杆项目。
赤坎华侨古镇位于开平市中部潭江河畔,拥有370年开埠建墟历史。600多座骑楼绵延3公里,由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共同建筑完成。
多年来,骑楼外墙剥落,梁柱倾斜,不少建筑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面对这一困境,当地引入CPE源峰等社会资本,投资超60亿元用于修缮。2023年1月开门迎客,成为大湾区文旅新地标。赤坎华侨古镇已形成沉浸演艺、老广美食、记忆场馆、玩乐体验、特色住宿五大核心产品组合,至今有880多万海内外游客走进古镇。
据统计,开平—台山试点规划建设的190个实体项目总投资达98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占比超70%。在社会资本的推动下,先锋天下粮仓书店、鹰村营地、开平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等农文旅项目正在源源不断“上新”。
如今,江门全市全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其中开平、台山两地超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19个省级试点
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包括开平—台山试点在内,如今广东19个省级农文旅试点,呈现出勃勃生机。
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正在打造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在这里,惠州市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和16个驿站建成开通,串联54条村约200处旅游资源;一批未来乡村和体育小镇加快建设;最美增江游全面启航,广州龙城医院康养项目建成运营……为大湾区游客提供了好去处。
河源正在抢抓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机遇,以万绿湖为核心,联动东源、连平、和平、龙川、紫金等县域,构建环万绿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阳江市阳西县规划建设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和山水画廊示范带,打造国家级、省级6条旅游精品路线……
各地探索的路径,也颇有借鉴意义。
汕尾市城区坚持“运营前置”的思路开发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团队同时驻守一线,实现“问题当场议、方案即时调”,确保项目“建成即运营、运营即盈利”。目前全区有5%的乡村实现整村运营,并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运营方与村集体收益即时分成。
茂名高州市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为核心引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传统镇村定位,采取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规划建设模式,创设了总面积1.5万亩的“甜美果海”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区。今年以来,融合发展区吸引游客超350万人次。
此次专题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09个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招商项目。“这批项目意向资金需求达359亿元,展现了农文旅融合领域的发展潜力。”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晓峰说。
这批项目涉及田园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度假、传统民俗、生态教育、海洋经济等六类,构建了多元互补、层次丰富的农文旅业态体系。项目全面涵盖全省21个地市,其中有60个项目位于农文旅融合试点县(片区),占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
专题会明确提出,要锚定建设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地,打造广东特色鲜明、岭南韵味彰显、文旅产业强劲的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的目标,加快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提质,促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随着项目的推进,广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