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荃湾码头的海风,裹挟着“乍雨还晴”的气息。
刘迪站在刚交付的两艘集装箱运输船前,伸手抚过船舷,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
这是他以施工技术主管身份独立完成的第二、第三艘船,船舱里每一条管路的走向,他都了如指掌。
3年前的夏天,重庆交通大学的招聘专场内,中交集团的招聘展位前人潮涌动,轮机工程专业的刘迪攥着精心准备的证书资料,目光在各大子公司间逡巡。
当看到“江门”二字时,这个珠海男孩的眼睛亮了起来——“专业对口还离家近,妥妥梦中情岗!”最终,他与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双向奔赴”。
刘迪正在指导徒弟李华浩。黄绍侦 摄
初入公司,刘迪还是一位普通专员,在调试组跟着“小师父”王班长学习钳工技术。他的成长速度如“海绵吸水”,很快就跟着第一任师父周工摸透船舶轮机管路建造的全流程,又在第二任师父徐经理的带领下,掌握项目施工管理的要领。
“师父们对我的起居饮食都很关心,经常会带水果和零食给我吃。”刘迪嘴角一扬,酒窝立现。
刘迪的办公桌上,一盆从大一开始养的绿萝簇拥着显示屏上的船舶三维模型图,旁边还放着可爱的小摆件和造型奇特的茶杯。工作中的钢铁与机油气息,被这些氛围“中和”了不少。
与工作相伴的还有烈日和暴雨。
盛夏的船舱,热得他的工服后背结出一圈圈盐霜;骤降的暴雨,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流淌进他的衣领……但当船东竖起大拇指,称赞轮机管路施工比预期更快更好时,所有艰辛都化作了刘迪向师父“炫耀”时的雀跃。
盛夏的船舱内,刘迪挥汗如雨。熊毅 摄
华南地区最大的全回转起重船“嘉睿顺”号的建造,成了刘迪记忆里最难忘的经历。彼时,他像被推出巢穴的“雏鹰”,第一次体会到展翅的艰难:设备安装计划出现纰漏,管路布置进度滞后。最终,是师父带着他加班修改方案,用丰富的经验化解了危机。
如今,站在香港荃湾码头上,望着自己参与建造的巨轮,刘迪也会想起刚接到轮机管路施工任务时的紧张感——这是三年“导师带徒”计划的终极考核。这份答卷成绩不俗,不仅项目提前顺利交付,刘迪还获评公司“优秀雄鹰”称号。
刘迪获评公司“优秀雄鹰”称号。熊毅 摄
在刘迪的相机里,存满了特别的构图:
朝霞里,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四航永兴”号仿佛镀上金边;晚霞中,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的剪影如诗……这些图片汇聚在一起,便是江门409公里海岸线上,“海工走廊”蓝图的一角。
“作为全省海洋经济转型的试验田,江门正在打造珠江西岸‘海工走廊’,通过银洲湖、广海湾等载体,成为广东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的重要支点。”刘迪表示,身处发展上行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幸运的,更是感恩的。
“听着师父们讲述以前人肉扛管子、抬设备的年代,即使用着不那么趁手的工具,也建造出那么多海工重器时,我深感技术革新的紧迫和时代机遇的振奋。”刘迪的笔记本上,满是绿色船舶和智能化深海装备的建造思考。
如今,他正在备考二级建造师,“我还想强化国际项目管理能力,说不定能成为新一代海上‘钢铁侠’。”
银洲湖畔,海风送来远处轮机运转的轰鸣,如航海者的进行曲。
文字:黄绍侦 潘晓晨
拍摄/剪辑:熊毅
海报:张文越
延伸阅读
“赶海Z世代”系列报道
编者按:
祖辈们“赶海”,是向着滩涂,收获渔获;今天的Z世代“赶海”,是向着深海,收获未来。他们手中的工具,从渔网梭镖,变成了智能算法、重型装备与创新设计。他们的故事,正是“海上新广东”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赶海Z世代”人物特辑,看他们如何在这片最广阔的舞台上,把“酷”的事业,做成“帅”的成就。
策划:罗彦军 陈枫 林焕辉 陈戈
统筹:王会赟 何雪峰 伍青 彭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