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文化周是一次沪粤文化“双向激活”|沪上名家谈·特别策划

南方+

编者按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于10月18日在沪开幕,将以7台14场粤港澳大湾区舞台精品展演、“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岭南非遗艺术表演、优质文化产品宣介活动,全方位展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在发展脉络和精神气质上有何共同点?两地如何以艺术为纽带,通过深度对话、共建共享,打造“双向奔赴”的文化样本,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围绕这些话题,多位上海文艺名家接受南方+、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分享真知灼见,敬请关注。

胡晓军

胡晓军(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同气连枝”

胡晓军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首次在上海举办,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两个区域在新时代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而举行的一次深入交流。从历史来看,上海和广东(尤其是广州)是中国率先完成近现代化的地方。两地率先经历中西文化的碰撞、竞争、交流与融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近现代文化和文明。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在开放包容、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方面,有着非常相似的文化底蕴和共通之处,这也是两地在历史和文化层面能进行交流对话的底层逻辑。

改革开放后,广东和上海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加上政策的调整和鼓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更主动的姿态拥抱外来文明与文化。这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广东及大湾区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引进来”“走出去”,守正创新,人才辈出的最新成果。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实际上都是引领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改革开放潮流的文化,有着非常相近的精神气质,可以说惺惺相惜。广东人常说“同气连枝”,我们就是气息相通、血脉相通的。


李磊(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

粤沪美术互动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提供范本

胡晓军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前卫艺术在全国产生独特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发生在大湾区的实验水墨艺术,以期延续传统文脉,促进传统水墨媒介的当代转换,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当代艺术。“上海新水墨”的代表人物陈家泠、张桂铭、卢辅圣等都依托广州、深圳拓展艺术影响。历届广州三年展、深圳水墨双年展等大型国际展览都与上海密切互动,相互支持。

粤沪两地的美术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中国新时代美术的高原和高峰提供了可能。“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登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成为粤沪两地艺术界的又一次重要对话。从历史角度看,粤沪美术的互动模式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艺术范本。广东美术的“其命惟新”精神,以上海为平台和桥梁,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远的影响;而上海则通过吸纳广东美术的革新精神,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生态。这种良性互动,不仅促进了两地美术的繁荣,也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提供了动力。

在未来,广东和上海的美术交流不再局限于展览互访,而是向着共建研究平台、共育艺术人才、共创艺术精品的方向发展。这种深度合作,将有力推动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寿光武(原《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闻晚报》总编辑、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产权市场协作体主席)

创造和弘扬民族新文化是粤沪共同使命

胡晓军

大湾区文化是丰富多元的,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浓郁的岭南文化根基,创新开放的活力,以及深厚的侨乡文化记忆等,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也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海派文化以“中西合璧、兼容并蓄”著称,岭南文化以“开放务实、敢闯敢试”为内核。两者的交流有助于打破地域文化壁垒,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首次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首次”意义非凡,具有主动性、主导性、融合性和共创性。首先,大湾区文化主动学习海派文化,扩大自身影响力,这个意愿非常强烈;其次,如何来、怎么来、展示什么,都经过了周密完善的组织策划,主导和引导意向清晰;再次,大湾区文化来到上海,就是要把两种地域文化进行融合、融汇,也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后,就是大湾区文化和海派文化需要共同创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地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有着共同的使命与责任。


符湘林(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文旅业态创新与推广专委会主任)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举办具有里程碑意义

胡晓军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是一个全国性的艺术交流平台,它在上海举办,但并不局限于上海,其举办初衷是邀请国内外的艺术精品到上海进行展示和交流,令全国各地的文化发展都能够从中受益。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首次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它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文化、岭南文化的整体集结呈现;其次,此次文化交流是大湾区和长三角两大国家战略之间的联动,超越了省际间文化交流的范畴;第三,大湾区和长三角都是领风气之先的区域,在文化创造创新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两者在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方面文化相通、基因相近,都肩负着在全世界推出更有影响力的中华文明新样式和价值观的时代重任。因此,两者之间的交流碰撞、强强联手、协作互动,更容易产生示范效应。所以,这次文化周的举办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具有重大的未来示范引领价值。


方家骏(著名文艺评论家)

两地文化交流进入高规格、大规模新阶段

胡晓军

近年来,随着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形成了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追根溯源的风尚,也将现代艺术“并置对话”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大湾区将文化艺术精品源源不断输送到上海,两地戏曲、舞剧、话剧等交流之多,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上海观众对粤港澳文化的亲近感,得到了真实体现——《八和会馆》《白蛇传·情》《奉天承运》等一系列精品粤剧在上海赢得良好口碑;音乐剧《大状王》在上海连演满12场,让人记忆犹新;《醒狮》《英歌》等舞剧佳作多次抵沪演出,始终保持人气爆棚的局面。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展演剧目的芭蕾舞剧《家园》,在上海一上演即获得热情赞誉,观众在赞叹作品“极致美”的同时,看到了大湾区经济高速发展为文化艺术带来的丰厚“红利”。

上海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已进入高规格、大规模的新阶段,机制化、平台化、多元化的交流互动格局已然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完全符合两地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何念(著名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

一次文化上的“双向激活”

胡晓军

这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举办,是一次文化上的“双向激活”。上海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和国际化视野,两地碰撞不是简单“你演我看”,而是让艺术资源流动起来。这种交流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长期的文化生态建设的新起点——未来可能催生联合创作、人才互换,甚至推动两地艺术节展的机制化联动。

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艺术特质上都讲究“接地气”“人情味”。海派艺术是“精致里藏着烟火”,比如上海话剧擅长把都市人的细碎情绪做深做透;岭南文化是“生猛里带着巧思”,像醒狮、英歌舞,动作刚劲,但细节里全是民俗智慧。两者差异在于表达节奏——海派偏细腻铺陈,岭南更直接热烈。这种对话能碰撞出“真东西”:比如用海派的舞台叙事技巧包装岭南非遗,像在执导音乐剧《雄狮少年》时,把醒狮的仪式感拆解成戏剧冲突点;反过来,岭南艺术的“即兴感”,也能给上海的都市故事带来更多有呼吸的“生命力”。


杨子(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剧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为大湾区文艺精品提供最佳展示窗口

胡晓军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在上海举办,标志着中国两大核心经济文化区域——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从经济协同迈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对话与交融,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双向奔赴”。在上海这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展示粤港澳文化,不仅是向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推介大湾区文化软实力,且有助于打破地域文化壁垒,构建全国文化发展新格局。

对于上海及长三角的戏剧创作者和观众而言,能够近距离、高密度地观摩粤港澳大湾区近年的精品之作,感受岭南文化独特魅力与创新活力,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审美洗礼和专业学习机会,能有效拓宽本地观众的审美视野,激发本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对大湾区文艺团体而言,进入上海这个高标准的艺术市场,是一次重要的“压力测试”和品牌提升机会。上海有着非常成熟的商业体系、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强大的媒体传播力,将为大湾区精品剧目提供最佳的展示窗口和试金石。观众的反馈、媒体的评价、票房的反应,能反哺大湾区未来的创作规划,为未来走向更广阔市场积累经验。


邱兵(《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创始人,“天使望故乡”写作计划发起人)

创新往往诞生在文化的交汇处

胡晓军

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相遇,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文化的交汇处。

岭南的开放与海派的先锋,像两股潮水,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上汇成更广阔的海。岭南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开放气质,使它天然具有“走进来、走出去”的能力;而上海作为现代中国的一扇文化窗口,一直是各种思想与艺术碰撞的前沿。

文化交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宏大的排场,而是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来自彼此的尊重,也来自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共同关注。从湾区到浦江,从非遗到数字舞台,这场交汇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文化表达。它连接的不只是地域,更是心态与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策划:李贺 李培

统筹:郭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