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台粤产舞台佳作集中展演、大湾区演艺“天团”组团来沪“扩大朋友圈”……10月18日晚,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开幕当天,粤剧《双绣缘》、舞剧《英歌》、当代杂技舞蹈剧场《站台》在上海不同剧院同时绽放,为上海观众献上一场场大湾区特色的文化盛宴。
(粤剧《双绣缘》沪上绽放!岭南“双非遗”圈粉观众)
粤剧《双绣缘》沪上绽放!岭南“双非遗”圈粉观众
与此同时,10月18日上午,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在上海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开幕。作为本次国际演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及联合展区同步在现场举行。19家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代表性的文艺院团及文化机构,集中向海内外推介大湾区优秀剧目及品牌文化活动。
有点艺思vlog:《大湾区演艺天团组团来沪“交朋友”,这次文化周“有料到”!》
有点艺思vlog:《大湾区演艺天团组团来沪“交朋友”,这次文化周“有料到”!》
本次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期间,共有7台14场舞台剧目在上海多个场馆集中上演,涵盖舞剧、粤剧、话剧、芭蕾、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型,共同展现湾区文艺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鲜明特质。
沪上觅知音
粤剧《双绣缘》引共鸣
作为本次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头戏,由广州粤剧院打造的粤剧《双绣缘》于10月18日晚在宛平剧院精彩上演,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戏迷。
《双绣缘》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介绍,这部剧采用“双生双旦”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唐代时期“广绣始祖”卢眉娘的传奇故事,是一部含蓄、典雅又柔美的女性群像故事。
舞台被打造成一幅流动的唐代画卷,以柔和的色调、雅致的构图,营造出大气典雅的盛唐气象。尤其是十位绣娘同时飞针走线的场景,生动还原了广绣工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粤剧《双绣缘》剧照
“戏曲的美是相通的。”上海本地的范阿姨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尽管初次接触粤剧,她却深感亲切:“虽然方言不同,但美是一样的。演员的表演、唱腔、眼神,都能让人读懂角色的内心。”在她看来,粤剧来沪演出打破了地域界限,让上海观众有机会领略岭南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文化交流”。
年仅八岁的陈思源已是一位“老戏迷”,熟悉昆曲、越剧和川剧,她用孩童的视角感受着粤剧的新奇:“腔调明显不一样,妆造也不同。”她特别喜爱剧中丝织坊的场景,还喜欢剧中“长得很帅”的皇帝李纯。
粤剧《双绣缘》剧照
王老师是上海戏曲圈的常客,坦言观剧前曾担心语言障碍,但现场体验却只能用“惊艳”形容。她盛赞该剧舞美大气、剧情富有创意,尤其是结局不落俗套,体现了“大唐的开明包容”,与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不谋而合。她认为粤剧来沪是“双向交流,共同守正创新”的良机。
李嘉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粤剧与上海结过深厚的历史情缘。“上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国际都会,吸引了大量广东人前来定居,也是粤剧演出不可忽视的重要码头。相信上海观众对粤剧、粤语并不陌生,希望《双绣缘》给观众带来新国潮的艺术体验。”
10月19日晚,《双绣缘》还将在宛平剧院再演一场。
《双绣缘》主演李嘉宜接受媒体采访
年内三度赴沪
舞剧《英歌》何以再“燃动”上海滩?
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今年第三次赴沪演出。10月18日晚,这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中华战舞”在上海文化广场火热上演。在庞冠宇、依力凡、梁绮琦等主演的精湛演绎下,“燃情”的岭南风再次“席卷”上海滩。
此次《英歌》在沪演出不乏回头客,一名在申城工作的江苏女生便时隔近六个月,再次到上海文化广场观演。这一次,她喊上了自己的汕头朋友。“这次来看,我是想再看一些细节。”她说,对在上海演出的很多舞剧、话剧和音乐剧,自己都会喜欢“尝新”,这次二刷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对潮汕的风土人情已有更深的了解。
舞剧《英歌》剧照
“舞美设计很精致,故事情感饱满,演员的演绎也很生动。”一名退休前曾在上海本地电视台长期从事文艺工作的爷叔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也没有提前了解故事梗概,但舞剧《英歌》感染力强,舞台背景、灯光颇具匠心,作为观众的他觉得“这部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
舞剧《英歌》剧照
记者了解到,该场演出开票即热售,再度印证了岭南文化IP的强大吸引力。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称:“第一次来是带着‘试水’的忐忑,想看看海派观众对这部岭南IP舞剧的接受度;第二次是带着‘赴约’的期待,因为首演后很多上海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没看够’;而这一次,更多的是‘扎根’的笃定——三次演出,从售票速度到现场反响,我们真切看到英歌槌的节奏与黄浦江的脉搏越来越合拍。”
舞剧《英歌》剧照
“上海是福地!”
杂技剧《站台》首亮相
“上海是我的福地!”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吴正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自己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她透露,自己曾主演的杂技剧《天鹅湖》以及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近几年打造的《化・蝶》《天鹅》等杂技剧,均借助上海演出机构的桥梁作用成功“飞”向世界舞台。
18日晚,由吴正丹担任艺术总监的杂技剧《站台》首次登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为沪上观众带来兼具探索性、跨越性与先锋气质的艺术盛宴。
杂技剧《站台》剧照
该剧将传统杂技中的“失重”“抛接”等核心元素,融入现代舞的呼吸感与戏剧的叙事性。舞台装置则贯彻“一物多用”理念,借助光影与调度变化,同一组道具可化作行进的车厢、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记忆中的时钟,营造出层次丰富的舞台想象空间。
据悉,《站台》自去年首演后,创作团队根据观众反馈持续优化打磨,在舞台装置与技术层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了旅途中的冒险感与追寻的力量感。
杂技剧《站台》剧照
“这是一次对‘新马戏’艺术理念的探索。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杂技的边界,寻找传统杂技概念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结合。”吴正丹说。
杂技剧《站台》剧照
大湾区演艺机构组团亮相
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期间,来自大湾区的院团、剧场和演出公司等机构,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展区”,组团向国内外参展商推介自身演艺资源。
“自开展就一直在忙,接待了来自海南、上海、广州等地的参展商。”在18日的展会现场,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行政总监赵七在忙碌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此次,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将携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于10月25日登陆上海,展位现场张贴和展示的海报和布偶等物料,吸引了众多参展商前来咨询。
展位现场
据介绍,《虫虫的仓鼠》融合大型戏偶服、执头偶、实时投影与戏偶影院等创新元素,构筑出缤纷童趣的舞台世界。“这是我们第一次来上海演出,因为是粤语表演,我们也有一点小紧张。”赵七表示,希望上海的观众会喜欢来自大湾区的戏剧,剧团也会根据观众反应来调整创作。
星海音乐厅主任王冬云介绍,在文化周和推介会这样的平台,一方面能遇到国内外众多演出机构,有许多想合作的嘉宾,同时也能专题展示星海音乐厅的节目。“通过深入洽谈,有助于大家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演艺机构,助力未来展开更多深度合作。”
采写:南方+记者 徐子茗 王涵琦 张晋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陈文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