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的三农情缘

南方农村报

2025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讣告: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颗科学界的巨星陨落,而他身后留下的,不只有学术的光辉,还有一份深植于乡土之间的朴素情缘。

南方农村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杨振宁先生虽常年身处海外、蜚声国际,心中却始终保留着一方温热的乡土情怀。他与一位普通渔民结下深厚友谊,并持续关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成为这位科学家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温暖而生动的注脚。

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先生。

与渔民结缘:

一张美金与远洋来信

1989年2月,《中国水产》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渔民老大和杨振宁博士》的报道,记录了一段特殊的交往。1985年1月,从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来自浙江普陀虾峙岛的渔民庄龙珠的座位与杨振宁挨着。

1989年2月,《中国水产》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渔民老大和杨振宁博士》的报道。

1989年2月,《中国水产》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渔民老大和杨振宁博士》的报道。

交谈中,杨振宁得知庄龙珠是来自东海虾峙岛的捕鱼人,感到十分高兴,主动介绍自己。庄龙珠对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他想起曾在广播中听说过这位“洋博士”,顿时满怀敬意。庄龙珠向杨振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村的变化、近海水产资源的保护、外海捕鱼的经历,也聊到了美国的渔业与工业。

飞机即将降落上海时,杨振宁从衣袋里拿出100元美金递给庄龙珠:“作个见面礼吧”。庄龙珠不肯收,双方推来推去好久。“那就收10元吧。”但庄龙珠还是不肯收下。最终,杨振宁取出一张一元面额的美金和一张侨汇券递过去,诚恳地说:“渔民兄弟,作个纪念吧。”庄龙珠小心地将这份心意收进衬衣口袋。

下机后,庄龙珠拉着杨振宁的手,真挚地邀请他到海岛,看看渔民的新生活,海岛的新变化。“好,好!下次回国一定来看你。”杨振宁还一再叮咛庄龙珠多通信、多联系。

不久后,庄龙珠果然收到了杨振宁从大洋彼岸寄来的信。信中附有他的近照与亲笔所著自传《读书教学四十年》。照片背面工整地写着:“赠庄龙珠先生存”。

这份情谊并未止于书信。同年腊月二十四,得知杨振宁母亲身体欠安,庄龙珠特地带上对虾、黄鱼等海岛特产前往上海探望,并力所能及地照料老人。这份来自渔民的淳朴关怀,令杨母感动不已。

此后数年,庄龙珠持续将家乡的变化写信告诉杨振宁,有时还请人译成英文寄出;他也曾托人捎去上好的虾米等特产,而杨振宁也每每回信致谢。

1988年下半年,当虾峙岛上世世代代与大海打交道的渔民住进商品楼、用起煤气灶,庄龙珠给杨振宁的信中是这样写的:“杨先生,您来吧,古代传说中的‘海市雁楼’神话,在我们海岛已慢慢变成现实。我正在等待机会,准备到您工作、生活的地方去看看......”

关注农村教育:

为万千学子点亮“春雨”之光

杨振宁的乡土情怀,不仅体现在与一位渔民的深厚交往中,更延伸至对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注。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5日报道,由丁石孙、杨振宁、师昌绪、丁肇中等五十多位海内外著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的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推动了名为“春雨工程”的公益项目,旨在让数以万计的农村孩子接受现代信息教育。

该工程通过设立“同在蓝天下”专项,倡议建设乡镇科技援助站,系统性地在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教育计划。“春雨工程”分为四个阶段,从基层站点建设到组建科学家专业委员会,最终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的科技教育普及与援助网络,如春雨般默默滋润着无数农家娃的成长之路。

杨振宁先生走了,带走了属于一个时代的科学智慧。但那片他未曾长期居住、却始终牵挂的乡土,会记得——有一位科学家,曾与渔民并肩交谈,曾为农村孩子的未来默默铺路。先生虽逝,其情永系家国,其缘长留乡土。


整理: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