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最多的是大学!杨振宁与深圳的科学厚谊
2025年10月18日,一颗探索宇宙奥秘的巨星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于1956年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的基本观念,不仅让他们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成就了华人首获此殊荣的历史性突破,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科学界的发展进程。
杨振宁先生的贡献远不止于学术领域。他心怀家国,是中美学术界破冰的先驱,更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在这位科学巨匠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中,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也留下了他深刻而温暖的印记。
杨振宁 图源:新华社
初识特区:见证“深圳速度”的远见者
杨振宁与深圳的缘分,始于特区建设的早期。1988年,杨振宁来到深圳大学,以《读书·长学四十年》为题,分享40年所走过的治学道路,并展示了多幅幻灯片介绍自己与师长、同学和合作者的友谊。杨振宁的演讲受到了深圳大学700多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他敏锐地洞察到这片土地的潜力,表示:“深圳处在一个战略地位,对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关系将要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彼时的深圳,正从一个小渔村奋力崛起,杨振宁的肯定,无疑是对特区发展道路的一种科学家的背书。
在即兴问答中,当被问及荣获诺贝尔奖的感受时,他谦逊地回答:“我只是为百年来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做了一个中国人能够做到的事。”这句话道出了科学成就背后深沉的家国情怀,也激励了无数在场的深圳青年。
深耕沃土:从“荣誉市民”到青年科学的播种人
深圳也以最高的诚意回馈这位科学巨匠。1996年1月,杨振宁被授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深圳大学同时向他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
这份情谊在日后不断深化,2001年,他委托深圳市教育局向深圳大学赠送《大学物理》一书,以滋养后学。
他对深圳高等教育的关注持续而深入。2015年11月5日,时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造访南方科技大学。他精神矍铄,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中“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卡一次壳”,其睿智与风度折服全场。
他称赞南科大是“我访问过的最年轻的大学,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未来二三十年一定会成功!”这一预言,饱含着对深圳这片科技创新热土的无限期许。
2015年,杨振宁(左)在南方科技大学。图源:澎湃新闻
这份期许化为了实质性的支持。2018年,他受邀担任南科大董事会荣誉会长;2021年,南科大设立“杨振宁奖学金”,将他的科学精神遗产正式植入深圳,用以支持未来的顶尖科学家。
搭建桥梁:推动科学探索的宏大布局
杨振宁对深圳科学事业的贡献,超越了校园围墙。
2018年,他作为联合发起人之一,参与了由腾讯公司主导的“科学探索奖”的创立。在2019年的首届颁奖典礼上,他亲临现场,高瞻远瞩地指出,博士毕业后的5到10年是科研工作者的“困难时期”,而“科学探索奖”正是为了支持这群最具潜力的青年学者,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划。
杨振宁出席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图源:中新网
科学探索奖已举办7届,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在获奖当年及以后,获奖人中有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全球顶尖科学刊物《细胞》《自然》《科学》上共发表论文超40篇,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前线的“主力军”。
更令人感佩的是,他与深圳的科学联结,还体现在人才的传承上。现任南科大校长薛其坤院士的成功,背后就有杨振宁的鼎力支持。正是在杨振宁等人推动的清华物理系发展方针下,薛其坤得以加盟清华,并最终在2013年领导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激动地评价这项成果是“从中国实验室里所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校长至今难忘杨先生的鼓励:“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这段佳话,堪称大师为国育才、薪火相传的典范。
2021年9月,薛其坤(左)与杨振宁(中)合影。
从1988年在深圳大学展望特区未来,到2015年在南科大寄语年轻学子;从担任“荣誉市民”到发起“科学探索奖”;从支持薛其坤团队的突破性研究到在深圳讲述科学史,杨振宁先生的身影与精神,已深深融入深圳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城市基因之中。巨星虽已陨落,但他播撒在南海之滨的科学种子,必将在这片热土上继续生长,开花结果。
整合:王飞
来源:读特 深视新闻 深圳商报 人民画报 清华大学
视频:麦俊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