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乡村价值如何重塑?都说农文旅融合很重要,关键是怎么融、谁来融?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广东分批遴选包括开平—台山在内的19个片区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到乡村去,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乡村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从“农”来看,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从“文”来看,是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从“旅”来看,是情绪价值、康养价值。不过,这样的划分只是出于方便,毕竟,在凡事都提“融合”的今日,农文旅更不能割裂地看。
欧洲青年领袖走进开平碉楼。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广东的乡村有着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各种民俗得到较好的保留,不少传统建筑极具地域特色,农文旅融合有基础有条件。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语境下,其意义自不待言。
如何盘活沉睡资源?广东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场景为切口。从过往案例来看,农文旅项目普遍面临“旺丁不旺财”的困境,难以将客流转化为收益。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场景供给不足,体验相对单一。比如缺乏有特色的夜间项目,导致游客的停留时间不足,难免影响“经济留量”。江门赤坎华侨古镇将侨乡风貌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实景演绎本土特色演艺剧目,将侨乡家国情怀娓娓道来,让“白天打卡点”变“过夜目的地”,不失为破局之道。
场景,营造的是沉浸感,输出的是“在地状态”,指向的是一种真实的连接。这也契合了当下个性化、深度体验化的文旅发展趋势。
徐闻“菠萝的海”
机制作抓手。农文旅融合不是一种简单相加,涉及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背后更离不开机制的支撑。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是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各项资源,合理规划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避免主题重叠、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得其所的“生态位”;另一方面,将资源串珠成链、抱团发展,也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将IP做大做强,同时实现县镇村的功能衔接。湛江徐闻县以曲界镇和角尾乡两个典型镇为依托,强化“以菠萝的海为核心的农业海,以南极村滨海为核心的生态海”文旅IP,便是典型例证。
具体来看,工作是人来做的,背后触及两大问题:一是谁来干?二是怎样才有动力干?为此,广东各地积极探索人才共建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引入专业力量进行运作,体现出清晰的解题思路。
技术来提升。从优化游客体验,到提升运营效率,从精准匹配供需,到拓宽传播渠道,乃至催生一些新模式新业态……农文旅融合越是走向精细化,就越需要数字化赋能。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方案,创新推出三大数字化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举措,包括整合美团、携程等八大互联网平台资源,提供数字建设、流量扶持、品牌推广和人才培育等免费公益扶持,可谓一场及时雨。
“酒香也怕巷子深”,口碑是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如果说建设是乡村价值“上分”的基础,那么可以说,被“看见”是价值实现的“重要一跃”。
融之道,贵以“专”。以农文旅融合点亮“百千万工程”,推动要素集聚,激发联动效应,培育内生动力,意义长远之事,还需长久之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