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期间广州白云站到发旅客同比翻倍,“枢纽+”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南方+

云山珠水,承载千年商都的开放基因;枢纽聚变,激荡着大湾区的澎湃动能。

2025年国庆中秋期间,广州白云站日均到发旅客15.98万人次,实现同比翻倍。10月1日当天,广州白云站客流发送量达到13.4万人次,历史性地超过了广州东站和广州站。

作为亚洲最大的TOD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白云站“流量”起飞,将如何重塑城市格局?

眼下,城市发展逻辑正悄然转变,从前是“人跟着产业走”,如今“产业跟着人走”,白云站流量爆发式增长,为“枢纽+”战略打开了无限可能,有望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云山珠水”的生态画卷到“木棉花开”的建筑美学,从站城一体到港产城共生,广州白云站不仅是一个超级工程,更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未来城市的建设范本。

跨越式提升▶▷

打造空铁联运中心

春运客流冲刺30万

2025年国庆中秋期间,广州白云站到发列车共计1711列,同比增长47%;到发旅客127.8万人次,日均到发旅客1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日高峰客流到发旅客21.16万人次,同比增长137%。

白云站流量猛增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2025年三季度铁路调图的效应。调图后,白云站承接了广州站60列普速列车的始发终到任务,为其客流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是地铁新线的接入。广州地铁12号线广州白云站地铁站开通后,乘客可实现无缝换乘,不再需要从地铁石潭站步行约数百米才能抵达火车站。

三是运营保障能力的优化。国庆黄金周期间,白云区枢纽办联动广州白云站通过全时值班值守、增开安检通道、优化落客平台流线及换乘指引等措施,确保旅客快速疏散,全力营造安全、整洁、舒适的出行环境。白云区创新建立路地联动工作机制,枢纽办、城管、市场监管、街道、属地派出所、广铁派出所、车站、综合体运营主体、志愿者队伍紧密联动,每天定时联勤联动,联合执法,集中人力调配,打破管理边界,推动各部门工作“向前走一步”。

白云站自2023年底投入运营以来,已平稳走过近两年历程,累计集散旅客已突破了3000万人次。今年底白云站还将新开通广湛高铁、广清城际二期两条线路,预计到2026年春运高峰期,日到发客流量突破30万人次,枢纽运输能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目前,白云区推动机场、航司、铁路形成广州(白云)空铁联运联合体,在白云站建设“白云站—白云机场”空铁联运服务中心,推出值机、行李托运等“中转+”服务,预计将于年前建成并投入运营。

“枢纽+”战略▶▷

打造白云站TOD国际商圈新地标

依托白云站流量的爆发,白云区深入实施“枢纽+”战略,这不仅是对交通枢纽优势的简单利用,更是一种对城市空间、产业布局和人才集聚的深度整合与优化,将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9月9日,白云区政府与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正式签约,计划在白云站站西打造1.18平方公里白云国际医养城,产业空间不低于10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规模超100亿元,构建“医、研、康、养、商”融合发展的国际健康产业生态圈。首期“白云鹏瑞利国际医院”已落户于广州白云站TOD粤胜广场东南塔,总面积10.6万平方米,并将于2026年年底全面投入运营。

白云站是亚洲最大的TOD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阳雄志摄

白云站是亚洲最大的TOD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阳雄志摄

白云区对标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聚力打造广州白云站TOD国际高端商圈新地标,构建“枢纽+”健康医养、时尚消费、商业商务、酒店会展、文旅休闲、时尚消费等现代产业集群。白云站枢纽及综合开发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建成粤胜广场、诺德云城两个TOD超级综合体,依托广州白云站赋予的强劲牵引力和辐射力,衔接全球资本与商机,形成高端产业集群。

潭村紧邻白云站,在潭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石井街推动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文旅开发协同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托区域内时尚服饰、皮具等千亿级产业基础,聚焦“枢纽+产业+空间”三重核心势能,构建“时尚设计—生产制造—展示交易—消费体验”的产业全链条。

产业裂变必然会与板块联动产生协同效应。一方面,白云站与广州火车站、白云新城构建“黄金三角”国际商圈。另一方面,推动广州时尚之都、广州湾区新岸(罗冲围片区)、白云新城等重大平台高质量发展,打通白云山—白云新城—白云站—湾区新岸一珠江西航道廊道,建设东西向云山珠水“产业+景观”城市轴线,形成城市发展新增长极,实现“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

南方日报记者谭超

通讯员 吴莹

实习生 徐靖超

编辑 叶颖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