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10月16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从“艺汇湾区”剧目展演到“艺韵和鸣”艺术讲堂,从“艺境共生”美术展览到“艺美生活”惠民活动,再到“艺彩交辉”演艺交易……一个月内,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近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为公众呈现一系列文化艺术盛宴,奏响多元文化和谐相融的动人乐章。
文艺潮声拍岸,湾区同频共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建人文湾区”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时光流转间,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五届,带动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出圈”“出海”,已经发展成为粤港澳三地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之一。本届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往届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升级,以艺术为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让世界看见人文厚重、创新活跃、开放包容的国际一流湾区。
这是一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盛会。一方面,“家门口的盛会”弥漫着“岭南味”。舞剧“非遗三部曲”《醒·狮》《龙·舟》《英歌》、音乐剧《雄狮少年》《喜欢你》、粤剧《双绣缘》……龙舟、英歌、广绣等传统元素,不再只是文博馆里的陈列,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化为台上的唱念做打。另一方面,“家门口的盛会”充满着“国际范”。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马修·伯恩版芭蕾舞剧《天鹅湖》、希腊国家歌剧院歌剧《茶花女》、法国原版音乐剧《莫里哀》等国际剧目汇聚舞台,展现出大湾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
今年在广东举行的大型演出现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文化盛会。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魅力,不仅在于引进高水平的剧目,还在于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所有入选剧目秉持艺术节的惠民宗旨,每个入选剧目提供不少于50张针对特定人群的免费票和不少于可售票10%的低价票,部分演出低价惠民票比例超50%;组织专业文艺院团和部分参演团体走进大湾区内学校、商圈、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开展即兴快闪等户外演艺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观众凭大湾区内所有剧场艺术节期间出售的演艺门票,可享受广东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特展门票优惠……真金白银的惠民举措,让老百姓能以更优惠、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真正体现了“文艺精品荟萃,人民大众节日”的宗旨。
这是一场融合共创、开放包容的文化盛会。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天然具备文化融合的基因——广东的历史底蕴和创新活力、香港的国际化、澳门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人文湾区”的丰沃土壤。在视觉艺术领域,作为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主展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汇聚了三地近40位艺术家的61件(套)作品,钩织出一幅多元共生、充满活力的湾区文化图景;在创新剧目方面,新编粤剧《最是女儿香》、升级版《红头巾》以及深圳市粤剧团融合网游IP的《决战之燎原》,展现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的探索与活力;在演出场地方面,一批演艺新空间与小剧场的落地与升温,为大湾区演艺生态增添新活力……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所点燃的交流之火、所实践的共创模式、所搭建的赋能平台,正持续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澎湃而持久的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现场(主办方供图)
共赏文化艺术,共建人文湾区。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大湾区人民可感可触的文化盛宴,更是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湾区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必将以更温暖、更鲜活、更富魅力的文化姿态,向世界展现国际一流湾区的奔涌活力,让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