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全志鑫:公共艺术正从装饰性向功能性深度转型|南望艺谈

收藏在线
+订阅

00  受访者供图

当前,中国的公共艺术正处在从装饰性到功能性深度转型的阶段。近日,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志鑫在接受南方+收藏在线“南望艺谈”栏目专访时表示,中国公共艺术已突破传统雕塑范畴,形成涵盖城市雕塑、景观装置、数字艺术、社区艺术等多元形态。有数据显示,2024年整个公共艺术行业规模已达到一千多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1%。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贡献了近七成的投资额。

雕塑家全志鑫

雕塑家全志鑫

作为广州知名雕塑家,全志鑫认为公共艺术在发展上既面临着政策、技术与社会变革三重驱动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作品创作质量良莠不齐、项目可持续运营等多种问题。未来,公共艺术不再仅是城市装饰,而将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明纽带,助力中国城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全志鑫作品《物恋系列》

全志鑫作品《物系列》

在炮火中创作的莫奈让我心灵震撼

南方+收藏在线:国内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如何?

全志鑫:从近十几年来一线城市要素发展的状况来看,公共艺术领域前期出现的许多雕塑,都是红色题材或者是关于传统人物塑造方面的题材。公共艺术是在近七八年才发展得相对比较快。但是,行业客观存在着多而不精、与空间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诟病。

南方+收藏在线:制约或阻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全志鑫:个人认为,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商业运营需求出现“网红打卡”的跟风现象,而大多数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做深入设计与文化挖掘;二是业主方在做决策时,审美层面存在个人偏好,大多数以盈利为主,甚至存在文化为次的本末倒置现象;三是商业运作中,第三方往往存在花小钱办大事的想法,希望以较少的投入来达到很高的综合效益,造成施工设计与落地实施不一致。

全志鑫作品《危在旦夕》 

全志鑫作品《危在旦夕》 

南方+收藏在线:在艺术起步阶段,有哪些事件影响了您对艺术的理解或价值观的形成?

全志鑫:二十多年前,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曾看过一部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纪录片,对我的影响比较深刻。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老年的莫奈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仅有朦胧的视觉,那个时期创作巨幅睡莲都是凭经验和感觉去挥笔,当飞机炮弹在外面不停地乱炸,甚至随时有可能威胁到工作室的安全,他仍在自己工作室非常淡定地画画,全心投入在创作中。这幕情景给了我心灵极大震撼。尽管拜读过往大师的生活事迹,谈不上能塑造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但是,通过与大师们的隔空对话和心灵交流,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进入艺术世界,为日后的创作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

南方+收藏在线:在炮火中创作的莫奈,具体给了您什么样的影响?

全志鑫:艺术家对自己的创作要有足够的喜欢甚至要进入忘我的状态。有激情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平常心,并不断去追求内心的自由,这样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在平时的创作中,关注甲方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种职业道德,但对于年轻雕塑家来说,要想争取足够的话语权,我认为首先要做好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视野认知,认真结合甲方的需求做详细地分析和深入挖掘与创新,同时要善于在与甲方探讨过程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更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创意与设计。在公共项目中,既要有好的创意,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沟通,只有在有效沟通和互相理解的情况下平衡各方的利益,在不同需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全志鑫作品《石头会飞系列:怀风而行》 

全志鑫作品《石头会飞系列:怀风而行》 

南方+收藏在线:能否大概梳理一下您的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在不同阶段涌现了哪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

全志鑫:我的创作经历如果按大学到现在21年时间里来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早期在美院的5年求学阶段,主要作品有《 佛 》空悟系列、《危在旦夕》等。第二阶段是毕业后10年,主要作品有《会飞的石头》《 突破》系列作品。第三阶段主要是最近6年的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装置,主要作品有《匠心》系列、《森林中的一束光》《境内》《重生》系列、《 物恋 》系列等作品。

三大主因导致部分公共艺术“三俗化”

南方+收藏在线:如何看待当前公共艺术介入某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出现的“三俗”化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全志鑫:近几年确有不少在公共场所展示出来的雕塑装置引发较大争议,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大家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在提升。我想,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商业综合体运营主要以盈利为目标,对选定文化艺术的要求并不高,没有意识到做好这些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给商业运作赋能的重要性,操作不好则可能适得其反;二是设计师过度追求出圈找话题,想引起观众的议论,出现思想与表达的重点偏差;三是往往雕塑装置艺术是作为宣传推广和形象的板块,在整个商业运营中由于负责人的主观意识,前期规划的预算是比较少的,从而没有用到非常专业的团队去对待,为了节省开支而草草了事。

全志鑫作品《匠心》

全志鑫作品《匠心》

南方+收藏在线:从艺术家的角度,应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象?

全志鑫:个人觉得,单纯靠艺术家通过雕塑装置艺术的创作去改变商业综合体或类似这样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无论采用哪种题材或叙事方式,主导权往往都不在艺术家手里。如果说艺术家具有一定的主导权,我们认为术业有专攻,商业综合体应该尽可能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来参与策划制作,减少运营者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当然,设计师也要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在引导社会认知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杜绝哗众取宠或唯利是图,要慢慢培养形成一种公共意识和社会担当责任。

南方+收藏在线:在您看来,雕塑装置和其他艺术形态存在哪些共性和区别?

全志鑫:共性体现在,大家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媒介和载体,而且具体表现都涉及形式、色彩、结构等方面。当然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在空间运用方面,雕塑是三维的,而绘画是二维的。雕塑的立体性,材料的多样性,还有与环境的互动——作为陈列和展示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雕塑需要特别考虑与周围的环境的协调和互动,而绘画更多是在平面上。

全志鑫作品《突破系列》 

全志鑫作品《突破系列》 

南方+收藏在线:艺术家应该如何通过公共艺术去与年轻人互动交流,从而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全志鑫:公共艺术家必须有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好的艺术可以记录历史,也可以去影响公众的认知。公共艺术拥有更多与观众对话交流和互动的机会。21世纪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科技赋能下公共艺术会走向更多元化或抽象化,比如在年轻人当中非常流行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光影艺术、3D数字艺术、AI艺术等,可以更好地去介入生态环保等国际主流议题,借助AR 、VR等艺术本身较强的互动性,引导观众参与其中,从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诉求。

雕塑的公共性正在经历多维度的重构

南方+收藏在线: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会伤害自己。

全志鑫:新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21世纪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时时刻刻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在发展同时技术也在不停更新,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艺术领域的当下,雕塑的公共性正在经历多维度的重构,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物理形态表面的改变,更多的是延伸到作品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心理感受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改变。所以创作者在技术层面应该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也要考虑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但是最后的竞争力都在于创作者的审美能力!

全志鑫作品《重生系列》 

全志鑫作品《重生系列》 

南方+收藏在线:艺术家如何通过公共艺术创作去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全志鑫:我在粤北山城的翁城创作实验中特别关注了“城市与乡村的边界”话题,其中有件作品取名《境内》,当时是去废品回收站收集的铁丝网,废物利用构建的一堵墙,以我个人当时的想法,艺术可以从城市走向乡村,同时也可以从乡村走进城市。这和我另一件作品《森林中的一束光》一样都是表达对乡村这片土地和乡民们的一种关爱!当时取名《境内》而不是外,其中思考的是艺术修养的提升应当更多地是向内求得的,故而取名《境内》。城市的公共雕塑艺术资源是比较集中易见的,而在乡村的资源就比较匮乏,艺术家有意识地参与其中,通过更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去赋能乡村振兴,会让更多的文化交流得到一个平衡。

全志鑫作品《森林中的一束光》 

全志鑫作品《森林中的一束光》 

南方+收藏在线:如何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可以说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试图去做,但不一定能找到切入点。

全志鑫:从我个人的创作经历和习惯来说,其实中国的艺术家本身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体系里学习成长的,自然而然会去思考怎样在自己的创作中去体现文化传承,没有传承的创新就像无源之水。当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源于当下艺术家自己的生活感受,这使得艺术创作成为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每个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偏好。譬如,我的《会飞的石头》系列作品,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工艺技术加以意象表现的手法重组构成,将笨重转换成为轻盈优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一种审美取向。所以在创新方面,我一般会结合现在掌握的新材料、新技术或者新的表现形式,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突破与创新,至于有没有回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这需要更多元的表现和试验,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南方+收藏在线: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会更多,您如何看待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未来趋势?

全志鑫:从我个人的风格偏好和主要关注点来看,我认为这类雕塑创作,在慢慢体现出极简审美倾向的同时,会带有更明显的思想表达,从而提升其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以及对公众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只有找到社会各方内心的共鸣点,才能去引领大家的思考。极简的表达,会让人感到自由、空旷,符合当代人生活的一种审美取向和内心需求。总之,好的作品是不需要太多解释,它可以直指内心!

南方+记者 冯善书

00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