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前的傍晚,汕头海湾上空云奔霞涌,铅灰云团与鎏金霞光在天际交织。崎碌炮台——这座百年清代海防城堡,正在变幻的天光下闪现出沉厚的历史质感。
01
崎碌炮台的诞生源于海防觉醒。两次鸦片战争后,汕头作为通商口岸门户洞开。清同治十三年,潮州总兵方耀奏请清廷自筹资金建台,历时五载至光绪五年竣工。
02
炮台建筑堪称清末军事工程典范。它以圆月形城堡为主体,全台直径116米,总面积达1960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独立体面积最大的炮台,规模宏大。
03
工匠们以贝灰、砂与煮烂的糯米、红糖调和夯筑墙体,再配花岗岩石料加固。这种传统工艺造就了百年不裂的坚固质地,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04
崎碌炮台的环形城垣间,数尊铁炮静对礐石湾。这些或真或仿的火炮,既是清末海防技术的物质遗存,更镌刻着粤东海域的百年风云变幻。
05
现存火炮中,大门两侧的两门铁炮是19世纪英国铸造的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铁炮,每门重达7000公斤,工艺精湛。
06
炮台台面上有72个通风报话塔,每三个为一组,呈品字型鼎立。这些设施将通讯、通风、采光功能熔于一体,堪称军事实用主义的典范。
07
炮台台身环绕着23米宽的护台河,河水深3米,环绕炮台一周。这条护台河如同一圈天然的屏障,增强了炮台的防御能力。
08
炮台底层长300米、宽4.1米的拱形隧道贯通全台。这条隧道既作兵械库使用,又通向各个枪炮眼,体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智慧。
09
炮台内有一道宽3米的27级波纹型石阶,设计巧妙实用。这种特殊设计的石阶便于炮械循级推上台面,演绎了军事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0
炮台还设有若干道较为隐蔽的螺旋形楼梯。这些楼梯是作战时的快速通道,便于士兵迅速调动,增强了炮台的应急反应能力。
11
1991年炮台迎来全面修缮,后辟为石炮台公园。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应有的保护与重视。
12
如今的崎碌炮台,已成为汕头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它默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向世人展现着那段不容忘却的海防历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