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个镇上榜全国千强,广东这张成绩单该怎么看?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静子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广东承诺的“答卷”进展如何?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5)》绿皮书。根据相关指数,广东134个镇上榜“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较去年增加10个,总数仅次于江苏、浙江,位居全国第三。

镇域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县城,新时代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然而,对于“富广东”而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镇域经济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全省上下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看待广东在这份榜单中的表现?

纵向看发展。

拉长时间线,在刚刚实施“百千万工程”的2023年,广东共有112个镇荣登榜单;在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2025年,广东共有134个镇榜上有名。“星光不负赶路人”,建制镇数量增加22个的背后,是更高质量的镇域经济,也是更趋协调的区域发展。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广东冲榜的建制镇数量将再创新高。

横向比差距。

对标走在前列的新标高,广东不仅要和过去的自己比,还要和现在的佼佼者比。看独占鳌头的江苏,总数量为249席,约占总数的1/4,在前十强中更是独占7席,是名副其实的“优等生”;看名列第二的浙江,总数量为197席,约占总数的1/5,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即使排名第四的山东,入选数量也实现大幅增长,增幅居全国第一,与广东保持着较小差距。这说明,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广东依然任重道远。

宏观辨形势。

整体看,广东交出的“答卷”折射出镇域经济“头部引领、梯度突破”的发展格局。具体讲,在“头雁”方面,广东有“中国第一镇”狮山镇、依托国家战略优势的横琴镇、“亩产效益”领跑全国的长安镇;在“群雁”方面,广东实力强劲,包括新塘镇在内的多镇表现抢眼,27镇入围百强;在“雏雁”方面,同样表现不俗,既有来自珠三角的多个建制镇,也有首次来自粤北地区的新晋力量。这说明,广东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其势头正强劲、其成效正显现。

微观谋举措。

把目光拉近,广东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清晰可见。比如,上榜的千强镇高度集中在珠三角,佛山市南海区下辖的6个镇全部进入百强。再比如,粤西三市无一镇上榜,成为全省千强镇分布的“空白地带”。短板也是潜力板,这启示我们要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通过科技驱动、绿色引领、改革赋能等举措,走出一条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镇域经济发展之路,让千强镇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镇域兴则经济兴,镇域强则经济强。

从千强镇榜单中,我们看到了信心,也找到了差距。但不管怎样,唯有聚焦建设美丽圩镇等重点方向推进“百千万工程”,以热火朝天的干劲、攻坚克难的韧劲、比学赶超的拼劲凝聚强大合力,全面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才能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力支撑再造一个新广东。

编辑 唐嘉欣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