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摘得桂冠。诺奖官方委员会表示,这次把诺奖颁给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可以看作两个互补的部分——
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关注的是现代经济增长的“起源”问题:通过回答为何工业革命与持续增长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非同时期的印度,揭示“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即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
阿吉翁与豪伊特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持续”问题:首次构建了完整数学模型,让“创造性破坏(当一款更新、更优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企业便会遭受损失)”动态过程变得清晰可测,企业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投资研发,一旦成功,新技术便取代旧技术,新的竞争者不断涌入,形成一个永不停歇的创新循环。
说实话,无论是创新生态系统,还是竞争与创新,其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在中国早已是“烫知识”。具体的作用机制或许只有相关人士才能说清楚,但大致的道理人们都明白。
然而,常识有时会被一些人忘记,这是重申的重要价值之一。
比如,停滞是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的常态,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不是理所当然的,也提醒人们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以避免经济重回停滞状态。
新科诺奖得主阿吉翁痛批特朗普关税政策,直言“不喜欢美国的保护主义浪潮,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约翰·哈斯勒表示,希望评选能够“影响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使得全球保持开放”,避免全球经济陷入停滞,显示出明确的现实导向性。
当常识融入具体场景,面貌或许会模糊,这是重申的另一重要价值。
比如,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竞争与创新倒U形关系”理论,他们认为过度竞争会扼杀创新,因企业担心无法收回研发投资,完全垄断也不利于创新,因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以我国当下部分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为例,持续的价格战严重挤压企业利润水平,企业创新动力动能不足,“反内卷”是为了引导适度竞争,而非“反竞争”。
“竞争与创新倒U形关系”理论对我国产业发展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于,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需联合“行动”,以同时实现保持竞争活力与创新驱动发展。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对中国反内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有不少启发,但这不是用他人理论为自己“正名”,而是批判借鉴其科学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一部分。中国许多创新政策和经济实践已然走在世界前列,正是尊重发展常识结下的硕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