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淦森:数字赋能绘全运 智慧治理谋未来|好运大湾区

南方+

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30天。办赛即办城,亦兴城。这场由粤港澳大湾区11城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既是对区域协同运行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智慧城市群建设迈向整体演进的关键窗口。

作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数字基础领先的国家战略区域,大湾区以超13万亿元的GDP总量、覆盖近千万市场主体的数字生态,以及持续完善的科创走廊机制,承载着以智慧化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要使命。《好运大湾区》智慧主题周特邀三位深度参与赛事智慧系统设计的专家建言献策。他们指出,系统联通、数据流动与智能协同将成为湾区“智治”提升的核心动能,赛事牵引、技术赋能、城市联动,正共同构建一个响应更敏捷、服务更精准、发展更具韧性的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样板。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开幕临近,这场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成为检验广州智慧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

近日,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常委,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赵淦森分享了如何以数字化技术赋能赛事并推动城市智慧治理的深度思考。

技术赋能:打造智慧赛事服务新体验

赵淦森指出,作为数字技术领域的专家,其核心使命是以科技之力推动赛事服务实现平等化、智慧化与可持续化。

赵淦森强调,十五运不仅是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的实践,更是展现大湾区国际水准体育盛事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提升赛事体验方面,赵淦森认为应推动无障碍与智慧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应用AR导览导航、3D视觉闸机、无障碍智能服务桩等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特殊群体、参赛选手和观众的便捷性与友好性。

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并加强智慧管理平台与设施设备的协同联动,从而兼顾赛事安全与包容性。

在赛事服务优化上,赵淦森主张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强化数据要素的开发与流通。

借助高质量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全域数据中台,整合指挥、直播、票务等系统,实现“一屏统管、一网通办”的智慧运营模式。此举不仅能增强粤港澳三地的协同效率,也为实时数据应用与沉浸式观赛提供技术支撑。

着眼于更长远的赛后利用,赵淦森提出需遵循“一场一策、一馆一策”原则,将赛事数字化设施转化为城市公共服务的持久资源。

通过总结赛事运营中积累的经验,这些设施有望成为提升城市运行效能与市民科技体验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丰富城市的智慧内涵。

数字筑基: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智慧生态

针对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路径,赵淦森聚焦于三大核心方向,强调构建坚实可靠的数字基础支撑。

首先,技术体系应注重普惠化,让科技成为“无感”却“有感”的隐形助手。他强调,技术需以人为本,通过提升应用的友好性与温度,让用户处处感受到便捷。

此外,以场馆无障碍改造为试点,形成的标准化方案还可为未来城市“零障碍”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在系统安全方面,赵淦森指出数字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是支撑盛会的基石。

赵淦森认为,需从可靠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多维度进行深度规划,通过前瞻性预判风险、制定科学预案,并建立容灾备份与快速响应机制,以应对可能的网络安全挑战与突发流量压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同样需要高度重视。

在区域协同创新层面,赵淦森呼吁加强创新协同与区域联动,联合粤港澳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推动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

通过跨部门统筹场馆、交通、医疗等数据资源,构建“赛时服务、赛后惠民”的数字化生态,既强化赛事期间的区域协作,也为赛后粤港澳的持续融合发展注入动力。

赵淦森表示,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承载着责任与情怀。他以“技术为善”为信念,以“零障赛区”为蓝图,希望与团队携手为粤港澳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并以此为契机,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曲广宁 谢苗枫 赵越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洪钰敏 刘珊

图源:受访者供图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