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和重要极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冀望深圳“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五载春华秋实,前海扩区打破空间边界,让深港现代服务业融合迈向纵深;河套深圳园区落地生根,为湾区科创要素流动架起桥梁;沙头角升级焕新,让深港消费融合有了更鲜活的场景……一场场聚焦湾区共建、深港融合的实践,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持续铺展。
五年笃行不怠,立足国家战略蓝图,深圳始终以核心引擎的自觉担当,通过打造高能级合作平台破解融合壁垒、激活发展动能,在制度衔接、区域协同、民生融合的深度实践中,书写着深圳服务湾区发展的时代答卷。
制度破冰
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升级
“没走样!”今年9月,前海创新教育集团前湾学校开学,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严迅奇激动不已——这是全国首个由港企全流程参建的深港融合政府投资项目,标志着深港建筑工程领域长期存在的规则衔接障碍,终于实现破冰。
早在2023年,前海便瞄准深港建设领域的规则差异痛点,启动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港澳规则衔接改革,在规划设计管控、工程监管、计量计价、招标投标等六大核心领域,全面推行符合港澳及国际通行标准的建设模式,以局部试验为湾区协作探路。
这样的制度突破,正是前海多年来先行先试的生动缩影。从率先实行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多证合一、秒批改革,打造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平台,到首创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前海港澳e站通……多年来,前海坚持制度创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创新,让首个、首创成为高频词。
数据显示,前海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片区榜首,其探索的105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大湾区名副其实的制度型开放“样板间”。
“发车!”随着一声令下,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和香港科学园之间的点对点深港跨境巴士正式开通,便捷高效的深港“半小时科研圈”,为大湾区科研人才跨城协作扫清时间障碍,让湾区科创要素流动更具活力。
过去5年间,河套深圳园区还落地科汇通试点业务,破解外资科研机构跨境增加开办资金难题,改革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16个城市;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截至2025年7月,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金额3.34亿元,交易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5年来,深圳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深入推动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资金、科技、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聚力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以平台的点上突破,带动湾区面上升级。
区域协同
物理聚合迈向化学聚变
“深圳就像个枢纽,香港的科研、深圳的制造、全球的市场,在这里无缝衔接。”2024年,原本在香港创业的创冷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朱毅豪,在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后发出如是感叹。
加强粤港澳创新资源协同联动,是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高地的重要路径。5年来,依托重大合作平台“磁吸力”,港人港企在深圳集聚效应持续凸显,推动着深港澳创新资源从“物理聚合”迈向“化学聚变”。
在河套深圳园区,面向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方向,河套与深港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深圳园区共建研究中心,目前,已联合港大、港科大、港中文、港城大、港理工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设立研究载体,支持开展科研攻关项目13个。
两年来,深港科研协作不断碰撞出“火花”:从电子束光刻机国内首台样机、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到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助力河套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加快攻关的新引擎。
如果说河套是深港科创协同的试验田,那么前海则是深港产业融合与青年发展的主阵地。前海不仅在早年逐步实现“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近年来也从机制、规则、基建、民生多维度推动深港深度融合。
目前,前海全域实施15%企业所得税优惠,免征港人个税超香港部分;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26类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开通港澳跨境巴士、直升机航线,并加快港深西部铁路规划建设;推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1510计划”,为港人在前海创业、就业扫清障碍。
“前海在金融、法律、科技和专业服务,以及便利香港居民创业、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均有不少惠港政策,大大拓展香港人才和企业的发展空间,说明前海的深港合作走实向深。”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说。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万家港企在前海布局业务,在该地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数量超1.2万人;截至7月31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在园团队535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
数字背后,是各大平台对深港创新要素的精准“撮合”,粤港澳三地不再是各自为战的“单点”,为大湾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筑牢了“协同底座”。
生活共融
民生小事织就同城图景
“只用20分钟,就能完成香港驾驶证续领,以往办理需耗费一整天往返香港!”在河套“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前完成香港驾驶证续领业务后,香港青年周先生难掩惊喜。
这个集政务服务、商事登记、生活便利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是深圳市目前唯一能够一站式办理海关和地方政务服务事项的“大厅”,从港资企业注册到香港驾照换领,从跨境税务申报到子女入学咨询,均可在此一窗式、一站式办理。
粤港澳大湾区有超过8000万人口、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繁荣的经济带来生产要素流通的旺盛需求,更催生了生活、民生服务“无缝衔接”的迫切期待。
从雪花飞舞的前海冰雪世界到墨香飘逸的“湾区之眼”书城,从晚霞醉人的前海石公园到盛宴纷呈的蛇口“海上升明月”……今年国庆假期,随着一批优质文旅项目全面开花,前海以世界级旅游体验火爆出圈,极大带动、提升大湾区整体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香港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连续两天前来前海冰雪世界打卡:“不用飞北方或国外,从深圳湾口岸只需要四五十分钟车程,就能让孩子滑雪,还能顺路逛‘湾区之眼’书城,太方便了!”
而作为深港唯一水陆相连的区域,5年间,盐田沙头角和香港沙头角亦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牵手。2022年,《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正式出炉,为深港生活共融打开了“消费+文旅”的新维度。
规划指引下,变化接踵而至:2024年1月,蝶变升级的中英街首开街区正式揭幕,百年老街褪去旧貌,引入贴合深港居民需求的消费业态;7月,沙头角口岸重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重建后沙头角口岸将取消货检功能,仅保留旅检功能,设计旅客通关能力将大幅提升至单日4万人次……未来的沙头角,上午在香港喝早茶、下午到沙头角购物的同城生活将不再是想象。
从制度衔接、区域协同到民生融合,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起点上,深圳必将持续释放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动力,为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提供更为强大的改革破局力、开放辐射力与创新支撑力,书写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圳担当。
■数读■
新平台建设成就
●从2021年前海扩区到2024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755.7亿元增至3008.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964亿元增至1884亿元,规模接近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48.5亿元增至697.3亿元,年均增长12.8%;进出口额从3780.5亿元增至7066.5亿元,接近翻一番。
●前海连续四年位居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片区第一,累计在全国推广复制制度创新成果105项;率先实现医疗领域数据双向跨境流动、学历信息跨境验证;率先试点港澳地区申请人发明专利优先审查,办理人数全国第一;落地“金融支持前海30条”,形成“境外不落地购汇”“前海港企贷”“QFLP总量管理试点”等14项全国首批首创经验。
●前海集聚11家独角兽企业,超190家创新载体,20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集聚法律服务机构265家,累计落地12家粤港澳联营律所、5家国外律所代表机构,成为法律资源最集中、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区域之一;深圳国际仲裁院2024年受理案件争议金额1423亿元,居全球前三,深圳成为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之一。
●河套深圳园区集聚香港应科院、亚洲抗衰老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65家香港本土科研机构和企业,落地香港科学园内地首个分园、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超10个科研平台,百余香港创业团队、千余港澳人才扎根。
●河套深圳园区创新法制、税制、科研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四制”,实行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国际同行评议等5项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全国唯一的“6+1”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累计产出各类标准169项,包含国际标准19项。
●河套深圳园区启动建设全覆盖重点产业的10家产业中试平台,建成并开放共享4个中试服务平台,集聚18名院士专家和1.5万余名科研人才,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形成“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大型央国企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产业集群。
——链接——
让数据成为
串联湾区的无形纽带
今年9月,前海医疗跨境数据空间成功完成首单港人深圳就医无感即时保险理赔,原本需数月的理赔流程被压缩至即时结算,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正式进入数据互通新阶段。
而这一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一家位于河套深圳园区科创企业的努力。
怀揣着以数据跨境互通带动湾区互联的理念,中大编码创始人、CEO吴国声于2023年来到河套深圳园区,把香港实验室的技术带到这里落地转化。2025年1月,他牵头中大编码,联合国际数据空间协会、香港科技园公司等机构,共同成立了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数据空间。
平台可让医院、保险公司、科研单位在可信空间内安全交换数据:既可通过数据流通引导部分港人就医需求向深圳分流,降低整体医疗成本;也为内地患者赴港就医提供便利,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吴国声计划逐步将平台推广至深圳全部三甲医院,最终实现大湾区全覆盖。
在香港长大,老家在深圳,如今带着香港实验室里的技术返回深圳,并逐步将研究成果辐射至整个大湾区——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深圳上演,印证着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推动要素互通、民生共融的独特价值。
撰文:张秉仁 张玮
摄影: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