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南山区某科技企业通过“企事速办”平台,在线完成了产业扶持资金的申报材料核验;傍晚6时,龙华区的快递员小张走进城市夜校,坐在教室里开始电商运营课程的学习……
从街头巷尾的细微诉求响应,到企业发展的政务服务提速;从党群服务空间的温情改造,到新就业群体的成长赋能……在深圳这座常住人口超1700万的超大城市,“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的治理理念正渗透到城市运行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近年来,深圳在超大城市治理领域探索出一系列兼具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新路径,用治理创新的深圳智慧,破解超大城市发展中的“成长烦恼”。
智慧赋能
让诉求响应“快”起来
“没想到上午提的建议,下午就有工作人员联系我,第三天垃圾桶就装好了!”提起上个月通过“民意速办”解决的难题,李师傅至今仍难掩惊喜。在深圳,每天都有像李师傅这样通过数字化平台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市民。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曾面临“人口多、诉求杂、响应慢”的治理难题——传统的民意收集方式多依赖线下走访、电话投诉,不仅流程长、效率低,还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导致部分民生诉求“石沉大海”。
为破解这一困境,深圳于2022年整合全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社区意见箱等20余个渠道,搭建起覆盖全体市民的“民意速办”平台,同时针对企业需求推出“企事速办”服务,形成“市民诉求—平台归集—部门办理—结果反馈—满意度评价”的闭环机制。
打开“民意速办”小程序,市民可随时提交“小区路灯损坏”“公交线路调整建议”“噪声扰民投诉”等各类诉求,系统会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匹配责任单位,并设置“1小时响应、24小时核实、7个工作日办结”的办理时限;企业通过“企事速办”平台,不仅能在线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税务申报等常规业务,还能一键查询产业政策、提交用地申请,平台会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规模等信息,精准推送适配的扶持政策。
数据显示,2025年,“@深圳-民意速办”平台诉求按时办结率达99.34%,同比提升0.38%;过半工单3天内办结,同比提速7.17%。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前平均诉求办理周期为15天,目前压缩至5.2天。
如果说“双速办”平台解决了“诉求响应快不快”的问题,那么规划与自然资源领域的城市体检,则回答了“治理决策准不准”的命题。
进入十月,深圳暑气未消。在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架着一座覆满绿植的桥——鲲鹏径一号桥,烈日当空,桥上仍不时有健身的市民、游人往来通行。这座桥的建设就来自于一次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
原来,深圳市在早前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工作时,基于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影像,发现梅林山和银湖山出现生态断点:由于修建城市道路,原本相连生态区域被割裂,影响野生动物的觅食、迁移的行径和活动。
2022年,深圳市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结果,在此规划增设了生态廊桥,随后建成了鲲鹏径一号桥。该桥于2023年完工,此后,两座山重新“握手”相交。
除了生态修复外,深圳的“城市体检”也解决了不少居民身边的大小问题。深圳市2021年度城市规划体检评估发现,光明区凤凰街道甲子塘社区的中小学学位即将面临紧张局面,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规划调整和土地供应,新增了两片教育用地,于2023年快速建成84个班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并投入使用,系统性化解了社区居民入学难题。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深圳用智慧化手段打通了超大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治理决策更贴合市民需求,让城市服务更精准高效。
空间重构
让党群服务“暖”起来
“深圳有一个24小时开放的文化空间,不仅能满足阅读需求,还能在你迷茫时带来温暖。”
这两年,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的百姓书房在社交平台持续走红,被群众称为“最美自习室”“宝藏图书馆”。百姓书房占地2500平方米,陈列图书2万册,集阅读自习、娱乐休闲、文化展览、心理咨询等功能于一体,提供全天候服务。
百姓书房是深圳大力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缩影。目前,深圳已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站点)2300多个,每日人流量保持在40万人次,持续打造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
党群服务中心一头连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为党员和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而群众愿来、场地常用、人气高聚,正是检验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委组织部组织多次调研,并于2023年开始对深圳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
深圳创新性地提出,根据群众需求打造更多特色功能区域,合理划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综合治理、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避免建成单纯宣示性、展示性场所。
通过空间“破界”、办公面积“让步”、办事窗口优化、服务功能扩大等方面改造,深圳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百姓客厅”。
针对不少群众提出来的24小时服务需求,深圳有序推行了全市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的24小时开放服务,优选位于交通便利、人流密集、一楼临街等地方的场所站点,推行符合条件的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开放服务。
除了亲民化服务外,深圳还引入AI技术对党群服务中心拓能提质,以科技利器赋能治理升级。
去年以来,深圳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服务”场景,聚焦老年人、青少年、学龄前儿童需求,提供智慧琴房、智慧理疗、智慧创客编程、智慧棋牌等服务项目;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大数据模型分析各时段人流量、停留时间、年龄、性别等,帮助各党群服务中心掌握运行情况、查找存在问题。
如今,深圳已建成1个市级、11个区级、736个社区(村)以及若干园区、楼宇、商圈、小个专等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形成“1+11+N”体系,群众在1公里半径范围、15分钟内便能走到党群服务中心。
服务创新
让新就业群体“定”下来
晚上7时,深圳龙华区城市夜校的教室里灯火通明。28岁的快递员小张正盯着屏幕,认真记录电商运营课程的笔记;隔壁教室,外卖骑手小李跟着老师学习短视频剪辑;这是深圳城市夜校的日常场景,也是这座城市为新就业群体搭建的成长舞台。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既是城市运行的“摆渡人”,却也面临“职业技能单一、发展空间有限、归属感不强”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于近年启动了“城市夜校”项目。数据显示,自2024年10月以来,依托深圳全市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AI夜校,培训近20万人次。如今,深圳全市还会每月举办1期“AI夜讲堂”,在各区同步设500多个分课堂线上直播,举办“DeepSeek进展与智能化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识”等6期讲座。
与此同时,深圳各区还因地制宜打造“N”个AI夜校,78个街道、487个社区已开设AI课程。
夜校不仅是工人们课后的兴趣班,更是精准对接产业脉搏的“技能补给站”。在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带,夜校开设AI勾线、智能选款课程;针对盐田港区的“卡嫂经济”,永安社区定制“手工穿戴甲”流水线,从培训到收购形成闭环,让全职妈妈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深圳的AI夜校不仅是技能课堂,更是创新精神的孵化器。作为超大规模人口城市,深圳稳增长、稳就业压力较大,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
技多不压身,学习本领、提升技能是精准就业的关键。据介绍,深圳“AI夜校”将链接更多用人单位企业,推动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据统计,深圳现已统筹人力资源保障、工青妇等单位资源,推动80个就业服务驿站进党群服务中心,今年已举办600多场就业服务活动,发布30多万个岗位信息,孵化无人机飞手、带货技能人才2000多人。
从智慧化的诉求响应,到人性化的空间重构,再到精准化的群体服务,深圳在超大城市治理的探索中,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用精细的绣花功夫,破解了一道又一道治理难题。当1700万市民的诉求被倾听、被满足,当企业的发展需求被重视、被支持,当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幸福感,深圳的治理实践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随着更多民生服务的创新落地,深圳必将交出一份更温暖、更厚重的治理答卷,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更多深圳经验,书写“城市滋养人、人成就城市”的新篇章。
■数读■
深圳治理现代化成绩单
●深圳已上线3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相较从前平均压减办理环节8个、减少申请材料12份、减少跑动次数4次;已上线高龄老人补(津)贴、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等169项“免申即享”服务。
●深圳城市综合移动服务总门户“i深圳”已汇聚8600多项服务,累计注册用户超2200万。
●深圳打造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目前累计平台注册用户超2000万,日均处理诉求约1.4万件,响应速度保持在“分钟级”。
●深圳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1.0版正式投入运行,建成了全域覆盖、市区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6800多栋既有公共建筑完成精细化建模,包含50万路视频数据、超200万路物联感知设备、300多个应用场景,4834个上架数据服务为全市各单位提供超19亿次服务。
●深圳已建成1个市级、11个区级、736个社区(村)以及若干园区、楼宇、商圈、小个专等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形成“1+11+N”体系,群众在1公里半径范围、15分钟内便能走到党群服务中心。
●自2024年10月以来,依托深圳全市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AI夜校,培训近20万人次。同时,深圳已推动80个就业服务驿站进党群服务中心,今年已举办600多场就业服务活动,发布30多万个岗位信息,孵化无人机飞手、带货技能人才2000多人。
■相关
老小区有了“AI大脑”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浪潮下,深圳积极探索引入AI技术赋能老旧小区改造及后续管理,为“老小区”注入新活力。
龙岗区万科城小区是一个建成年代久、占地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商业和住宅业态并存的大型社区,在智慧化改造中,完善了监控设备及智能系统。
去年在小区部署的智能系统宛如“AI大脑”,能自动整合小区内遍布的摄像头、出入通行设备、消防传感器等多种智能设备的数据,24小时不间断监测人员、车辆、安全、环境等动态。
在以往,两名值班员需要紧盯小区监控大屏幕上轮换显示的多个监控画面,难免遗漏。如今,智能系统实现了对小区摄像头画面的智能分析,而且系统已接入18种智能检测场景。一旦发生汽车违停、老人摔倒、垃圾堆积、楼内产生明火、电动车进电梯等异常情况,系统都能自动识别并发出预警。“人工确认预警后,通过智能工单系统精准调度最近的人员处置,编织成一张高效运转的服务网络。”过去人工巡检可能需要30分钟才能发现的问题,“AI大脑”最短在1秒内就能锁定。
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带来的成效显著,监控室每天处理的居民电话量从原来的七八十个,大幅下降到不到30个。很多问题在居民发现甚至感知之前,系统就已主动识别并及时处理,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居民满意度。
采写:南方+记者 徐烜和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