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备受瞩目的湾区半导体产业博览会将在深圳举行。
据官方提前剧透,深圳半导体企业新凯来将惊艳亮相。此前这家深企携31款新品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全球半导体产业展会“首秀”,成为颇受关注的“黑马”。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深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深圳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顶压前行,用硬核数据刷出高分“答卷”。
在世界500强、独角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榜单中,深企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以新凯来为代表的深圳科创新一代企业(下称“新深代”),正以集群姿态突围,定义并引领中国多个细分赛道,成为产业经济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
科创深企呈现集群化突围
在多份重量级榜单中集中亮相的深圳新锐企业,成为观察当前深圳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全球层面,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深圳占据10席,华为、比亚迪、腾讯等科技龙头跻身百强;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与瞪羚企业榜单,深圳分别有38家和33家企业入围,均跻身全国前三。
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位居全国第二;制造业单项冠军95家,全国最多。
硬核科技赛道何以跑出“深圳军团”?
答案首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节奏踩得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历“加工—仿造—制造—智造”四次产业升级,对应“低端加工贸易—模仿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链条创新驱动”阶段,每次转型均伴随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提升,从“世界工厂”成长为“全球创新中心”。
科创企业成梯次,蔚然而成创新生态。截至2024年,深圳经营主体总数超440万户,总量与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万亿市值上市公司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5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08万家,规模处于国内前列,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格局。
资本市场输血助力成效明显。2024年以来,深圳11家企业在A股科创板、创业板IPO,募资93.92亿元,上市数量与募资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占比超50%,全国第一。上半年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成上交所年内第三大IPO。截至2025年9月4日,赴港IPO深圳企业43家,居全国首位。“内地折叠自行车第一股”大行科工一举成为港股历史“超购王”。
前沿科技领域突破显著。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统计,2024年,深圳AI产业规模3685亿元,同比增22.6%。2024年,全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六大特质铸就科创深军竞争力
与早期走“贸工技”或“技工贸”路径的企业不同,近五年崛起的新深代更具鲜明特质。
技术驱动、市场引领成为首要特征。深圳新一代企业家以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聚焦市场真实需求。影石创新创始团队技术背景深厚,产研人员占比过半,其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份额高达67.2%,彰显了技术深耕与市场精准把握的结合。
跨界颠覆、重构边界的能力尤为突出。新深代擅长打破行业边界。前大疆高管陶冶创立的拓竹科技,凭借3D打印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入选《时代》周刊“最佳发明”,现已构建“机器—设备—耗材”正向循环生态;深大教师姚哲男看好AI与生物学结合的未来产业,在深圳化妆品产业基础薄弱、国外品牌垄断行业的背景下,打造HBN国产功效护肤龙头,助力“圳妆”弯道超车。
“生而全球化”的禀赋,使得新深代从起步就瞄准全球市场,与传统企业“先本土后海外”路径不同。传音控股深耕非洲市场,通过深肤色拍照等本土化创新,2024年手机出货量达2.01亿部,全球市占率14.0%,排名第三。
团队多元、实战导向的组织文化孕育了独特竞争力。华傲数据创始人贾西贝是东北人,但在公司留有一间茶室。这位大数据海归专家会在聊生意时沏茶给客户喝。像贾西贝一样,深圳科技企业创业者既精通技术又深谙市场之道,体现了深圳创业者务实灵活的特质。
此外,务实专注、锚定核心的坚持让企业守住初心。“市场第一、客户第一、痛点第一、产品第一”是新深代共识。帕西尼感知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许晋诚向记者回忆,其与CTO和客户调试产品到凌晨,将客户反馈及时转化为产品迭代经验。
开放合作、共创共赢的生态思维推动持续创新。新深代注重通过国内外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乐其创新创始人周阳认为:“服务好用户,企业才有价值。与用户一起创造新需求,才是行业不断创造价值的原动力。”
四链融合构筑造富生态闭环
2008年,美国知名投资人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以2.3亿美元收购比亚迪10%股份,持有约17年至2025年,回报率38.9倍。这笔投资不仅为比亚迪注入资金与信心,更让全球资本关注深圳科技企业的长期价值。
像比亚迪在近五年的厚积薄发一样,新深代崛起,离不开成熟的造富生态与体系化支撑。
实际上,平安系、华为系、腾讯系、招商系、比亚迪系、大疆系、华大基因系、迈瑞医疗系、大族系等,构建了一个个深圳大厂创业公司矩阵,为深圳产业经济输入蓬勃的人才资源。
更重要的是,生态赋能层面,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本链”四链合一,形成“知识—价值”兑现闭环。
产业链上,“20+8”产业集群推动协同,如贝特瑞正极材料与比亚迪、欣旺达动力电池共同巩固深圳电池产业优势。
创新链上,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亿元,占比6.46%)较2014年(643亿元,占比4.02%)大幅提升,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供应链上,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拥有14家上市企业、全球前二十大平台中的16家,集聚了12万卖家,以及易达云、纵腾集团等龙头物流企业。深圳的物流、广告等服务配套最为齐全,制造业供应链方面,CNC加工、电子人才、电子工厂等资源非常完备。
在资本链上,深圳大力发展耐心资本,建立健全种子期、天使期、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全链条投资体系,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向科创领域。截至2025年7月末,深圳全市科技贷款余额2.17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创投基金存续规模超1.4万亿元,约占全国10%;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企力量定义全球赛道
2024年,深圳时隔9年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进出口首次突破4万亿元,出口实现32连冠。截至今年中期,265家有境外收入的A股深企中,61家境外收入占比超50%,11家超90%,其中传音控股最高,达99.78%。
新深代已在行业赛道领域,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从“选赛道”升级为“造赛道、定规则、掌话语权”,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领先者。
乐其创新的成长故事有代表性。这家公司原来做普通的跨境电商业务,后来通过为客户设计制造一款摄像器材配件“兔笼”,切入影像器材拓展配件市场。公司成立自主品牌,构建研产销一体化模式,形成“多品类、高频次、小批量、半定制”的“快制造”模式,构建敏捷和柔性的供应链,快速响应全球用户需求。乐其创新产品从项目立项到产品入库最快21天,日均推出1.6款新品,每年上市上新400多款新品,使其成为全球影像配件赛道上的龙头企业,其套件产品连续在四届苹果发布会上亮相。
现在,新深代企业在多个赛道都是引领者。头部企业全球竞争力更为突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连续三年居全球销量冠军,大疆创新是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领军者,占据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
而在很多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更多,比如普渡的送餐机器人、云鲸智能的扫地机器人、雷鸟创新的AR眼镜、华宝新能的户外户用储能产品、洲明国际的LED显示屏、优必选的机器人、越疆的机械臂等。
尤其一些赛道,由于跨界者入局,开始出现新的规则定义者。比如在消费级3D打印领域,拓竹通过苹果手机版的产品,推动行业“机器—模型—耗材”持续迭代,而且,拓竹更将其行业重新定义为“个人制造行业”,实现赛道认知升级。
——数读——
21天
乐其创新每天诞生1.6个新品,2024年全年上新产品超过500个sku,从项目立项到产品入库最快21天完成。
67.2%
影石创新2023年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份额达67.2%。
2.01亿
传音控股2024年手机出货量2.01亿部,全球市占率14.0%,排名第三;境外收入占比达99.78%,A股深企最高。
10、38和33
2025年,《财富》榜单中,总部在深圳企业占据10席;胡润全球榜单中,深圳分别有38家独角兽企业、33家瞪羚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三。
1025、95、1.08万
截至2024年底,深圳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全国第二),制造业单项冠军95家(全国最多);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量达1.08万家。
2236.6亿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亿元,占GDP比重为6.46%。
1.4万亿
截至2025年7月末,深圳全市科技贷款余额2.17万亿元,位于全国前列;创投基金存续规模超1.4万亿元,约占全国10%;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38.9倍
2008年,巴菲特旗下公司以2.3亿美元收购比亚迪10%股份,持有至2025年,回报超77亿美元,回报率达38.9倍,成为经典投资案例。
■记者手记■
成为下一个华为、比亚迪“新深代”有多远?
在深圳,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是下一个华为、比亚迪、大疆是谁?
华为、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几个核心要素。比如创始人为长期实控人,且为优秀企业家,掌舵战略、管理与文化建设,组建强大核心团队;重视研发与市场,华为过去十年超万亿研发投入持续释放效应,比亚迪研发费用规模居A股前列,为全球竞争赋能;精准把握高景气赛道,持续深耕成为全球领跑者;依托政府产业政策与应用场景支持,打造“国民级产品”,构建难以逾越的壁垒;完成行业生态构建,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对比华为、比亚迪,新深代仍有明显差距。比如战略与生态布局较短,华为、比亚迪都有20年以上积累,新深代企业多兴起于最近几年,仍聚焦单一赛道;研发投入强度相对龙头企业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少企业依赖单一市场、模式或少数客户,部分赛道(如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受政策影响较大,部分企业在成为赛道引领者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技术不足的问题。
目前,新深代正在积极改进。大疆汪滔等多位优秀年轻企业家均将任正非作为学习典范,持续提升战略眼光与管理能力。头部企业逐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业务边界以分散风险。
在全球竞争的大舞台上,新深代企业若想成为新的标杆企业,仍需克服诸多困难,面对全球监管、国际竞争,更需人才保障、科研环境、法税物流等柔性支持。同时,在迈向“无人区”的技术探索中,新深代企业缺乏可借鉴的经验,面临着技术研发的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新深代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也为新深代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采写:南方+记者 李荣华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