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营商环境日即将到来。10月13日,新一批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授牌仪式在天河区政府大院举行,区发展改革局、天河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区政务和数据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观测服务站代表参与活动。
仪式上,10家园区与楼宇正式获授牌匾,成为新一批观测服务站。至此,全区观测服务站总数增至22家,实现21个街道全域覆盖,服务企业超3650家,全面触达区内主要产业,标志着天河营商环境建设迈入新阶段。
从全市首创设立观测站,到持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神经末梢”,天河区正推动观测站向“企业身边的服务枢纽”升级。响应更及时、服务更靠前——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是天河区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构建长效服务机制的坚定步伐。
一张“网”紧贴“企业感受度”
营商环境“感应器”覆盖全区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哪里营商环境优、服务质量高,人才、企业就往哪里聚集。
如何让营商环境改革更贴近企业需求?如何在一线更好地聆听企业声音?天河区在全市首创设立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打造政企沟通“直通车”。通过持续延伸营商环境“观测站”这一神经末梢,使其感知更敏锐,响应更靠前,让服务精准直达企业痛点。
据悉,自2024年10月以来,天河区已建成12个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通过打造“前移式”服务窗口推动政策进园区、进楼宇、进商会,构建“闭环式”办理机制畅通问题反馈渠道,搭建“生态式”发展平台促进资源交互共享。
数据显示,这一创新机制已推动一批企业诉求得到解决,企业服务效能获得显著提升。而今,新一批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上新”后,全区观测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更便利地扎根街道、扎根产业、触达企业。
天河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黄卓丰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天河区作为广州市的经济大区,必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在优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方面走在前列,扛起“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他充分肯定了观测服务站在推动政策落地、解决企业诉求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指出观测服务站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要持续发挥其“神经末梢”作用,助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
天河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观测服务站作为天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将持续聚焦企业需求,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为天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天河区将进一步扩大观测服务站影响力,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下一步,观测服务站将完善线上线下双线服务机制,精准服务园区、楼宇、商会企业。”该负责人表示。
线上依托天河“政企+”服务平台,全面为观测服务站开通管理账号,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帮助提诉求、找政策、查档案、链资源,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闭环管理机制,实时查看诉求受理、分办、处置到反馈的情况,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线下为观测服务站配备服务专员,负责日常沟通联络及问题协调反馈。在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选取条件成熟、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站点,推行“政务帮办代办”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准化、无偿化的政务服务帮代办服务,实现企业办事“园区内申报、一站式办结”,增强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座“桥”为企业发展“开路”
观测站升级为企业身边的“服务枢纽”
“没想到商会提出的调解协作建议,当月就得到了区法院的响应!”天河南商会负责人感慨。
作为天河区首批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该商会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推动天和商事调解中心与区法院协作的建议。区营商办迅速转办,区法院立即行动,不仅与调解中心建立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合作机制,还引导其入驻法院办公。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成功调解案件120余宗。
高效协作的背后,是天河区推动政策、服务“前移”的缩影。这些服务站如同设在各产业园区和商会的“神经末梢”,将企业的声音直通政府部门,构建起一个“意见收集—处理反馈—总结交流”的高效闭环,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
曾经,位于天河智慧城核心区的园区因公交接驳班次少、路线不合理等问题困扰企业员工通勤。区营商办接到诉求后,联动住建园林局、科技园管委会等部门,于2025年5月开通2条如约巴士专线,8月再新增4条免费穿梭巴士,实现地铁与产业园区的“无缝衔接”,以“定制公交”精准回应企业需求。问题高效解决的背后,是一套“闭环式”办理机制支撑。天河区对观测站反馈的意见实行“登记—转办—处理—反馈”全流程管理,已推动解决百余项企业诉求,并试点开通“政企+”平台账户,拓展线上办理渠道。
观测站覆盖街道、走进园区与楼宇,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广州珠江城置业有限公司租赁总监刘娉婷表示,珠江城大厦将营商环境观测服务与招商运营相结合,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构建了三维的监测体系,激活楼宇经济,提供问题直通车服务及时反馈企业诉求。下一步,计划在珠江城打造重点行业发展的基地。天河区着力构建“生态式”发展平台,联合纪委监委开展“护企·纪委在行动”,协同人社部门组织“春风行动”招聘,联动商务局搭建融资对接桥梁,并通过帮办代办服务培训,将观测站升级为企业身边的“服务枢纽”。从调解协作到交通优化,从政策宣讲到资源对接,天河区通过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的“小切口”,持续撬动服务效能的“大提升”。
一股“劲”久久为功
深化改革再攀营商优化新高度
在天河,截至2025年9月,企业数量突破74.6万户,今年新增企业19.9万户。全市最多的企业总量与新设企业数量,是市场投下的最直观信任票。
连续四年上榜投资竞争力百强、蝉联“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获评广东省第二批信用县建设综合类先进单位,则是区域魅力最生动的印证。
企业的坚定选择与企业家的真切幸福感,共同标定了天河优质营商环境的温度与高度。
近年来,天河区委、区政府锚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典范城区目标,出台《广州市天河区2025年“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深化改革专项行动实施措施》等系列文件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区域吸引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天河,企业可以像“网购”一样方便地查找和申报政策。天河系统修订15项高质量发展政策,构建完备“政策工具箱”,创新极简信用兑现,集成全区137项惠企政策于“天河政策兑现服务平台”,推动政策“直达快享”。
“您好,我是AI社保助手,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天河,AI社保热线今年以来服务已超2.7万次,接通率达到100%,是天河区创新政务服务手段的一个缩影。
此外,天河区还打造了全国首个市区共建的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和“政企+”综合服务平台,并在全市首创“营商环境观测服务站”。
为企业纾困解难,关键在于优化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供给。实施“广聚英才”工程,引育“高精尖缺”人才;深化“信用+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累计为企业促成226亿元低成本贷款……天河区在人才、数据、资本三大关键要素上精准发力,构筑发展“生态圈”。
法治“护航”,与国际规则“无缝衔接”。天河区依托全球首个APEC在线纠纷解决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务与数字经济仲裁中心,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面对这一时代之问,天河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持续作答,用一场场深刻的改革,浇灌沃土、厚植生态,与企业一同奔赴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采写:南方+记者 郭苏莹
摄影:吴伟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