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会背后,是一座城的全力以赴,更是一群人的默默耕耘。
在广州全力备战十五运的脉搏里,我们试图追寻那些平凡而闪光的身影——他们是场馆里精雕细琢的建设者,是深夜推演流程的保障者,是挥汗如雨的志愿者……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一座城·一群人》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深度参与十五运筹备的城市“筑梦者”,通过记录他们晨光与星辉下的点滴,见证个体奋斗与城市宏愿的同频共振。敬请垂注!
挂“五挡”的她,编织8万“海浪”|一座城·一群人
“我们一进场就是‘挂五挡’。”
站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宏阔的施工现场,北京华体体育场馆施工有限责任公司华南区负责人、十五运项目执行指挥长杨姗姗的这句话,勾勒出她那持续了大半年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女性指挥长,没有预热,没有试探,从第一天起,她和她的团队就走入了一场与时间的极限赛跑。
距离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一座占地18000平方米的临时舞台已初具雏形。黑色台体下,覆盖着的是达到国际田联一类认证标准的红色跑道。
开幕式结束后,只有5天时间拆除整个舞台,恢复跑道并铺好足球场草坪,快速实现演、赛切换。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华体集团旗下的建设“国家队”,杨姗姗的团队承担了本届全运会四个关键场馆的体育工艺建设任务,其中奥体中心是开幕式场馆,天河体育中心则是残特奥会开幕式场地。
“从进场到完工只用了60天,时间已经压缩到极致了。”杨姗姗坦言,这是她从业二十多年来最紧张的一次工期挑战。项目启动正值春节前后,又遇上台风,有效施工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面对倒排的工期,团队一进场就“挂五挡”全速前进。杨姗姗比喻,这不像普通项目逐级加速,而是一开始就铆足马力冲刺。
8万个座椅的安装成为最大难点之一。每个座椅颜色需精确对应设计图案,拼出“海浪”效果。“不是随便拿1万个蓝色、1万个红色就行”,杨姗姗解释,每一个颜色、每一个座号都严格对应设计方案,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从生产到安装完毕,8万个座椅仅用45天,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作为执行指挥长,每天清晨,她戴着安全帽穿梭于各个工地,上午参加对接会协调各方,晚上复盘全天工作,深夜还要准备次日计划。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前一天晚上开会的内容。”杨姗姗回忆,高峰期管理团队达二三十人,技术施工人员更是数以百计。她每天要与不同单位“吵架”,争抢工作面,解决施工冲突。项目初期,各参与方还保持着甲乙方的心态。但后面,所有团队变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本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为场馆建设增添了特殊意义。杨姗姗最期待的瞬间是开幕式上,三地同胞共同见证国旗升起、齐唱国歌的场景。
“这种体验和感受,在之前的运动会中是没有的。”在她看来,全运会不仅是竞技平台,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场馆作为赛事的容器,承载着促进湾区民心相通的时代使命。
因此,杨姗姗和团队必须以“24小时响应机制”保证施工零延误。为了完成关键节点,团队曾连续奋战72小时,关键区域实行三班倒,人歇工不歇。她形容这段经历为“战时状态”,每一个决策都像是指挥战场。
站在即将竣工的场馆中,杨姗姗对“人与城”的关系有了更深理解。“城市是容器,人是灵魂。”她认为,城市的伟大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人的归属感。
全运会这个平台,让建设者、志愿者、市民都能找到与城市的连接点。杨姗姗说,当她翻看手机里从一片狼藉到光彩夺目的施工照片时,所有汗水都化作了骄傲。
“我们不仅是城市的建设者,更是城市精神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对于即将到来的赛事,任务还未结束。开幕式后那5天的转场期,将是最终大考:拆除1.8万平方米舞台、恢复跑道、铺设草坪……这一切都要在极速之间完成。
舞台上,演员已开始排练,为即将到来的盛会做准备。杨姗姗站在看台高处,目光扫过8万个组成海浪图案的座椅。
“当你真心为一座城市付出时,你便不再是一个过客,而是成为它历史脉搏的一部分。”
策划:龚晶
统筹:黄舒旻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拍摄/剪辑/设计:钟冠婷
视频部分素材来源: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白云融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