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也能 “乘风破浪”!从懂TA到帮TA,这样做就对了​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00:52

孤独症儿童写的这首诗,为何打动儿童行为发育专家

“异于常人本无罪,须乘长风破云天。”10月12日,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暨生生知识共创汇现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分享了一首由孤独症儿童创作的七律诗。他强调,这首诗不仅真切传递出孤独症儿童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心声,更以实际创作证明:只要为孤独症群体创造合适的社会环境,他们完全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健康成长,甚至能创造独特的社会价值。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

先“懂”再“帮”

孤独症不是“病”,适配环境才是关键

长期以来,孤独症被普遍界定为需要医学干预的“疾病”,但这一传统认知正被逐步颠覆。邹小兵介绍了 “神经多样性”核心概念,明确孤独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疾病,其障碍根源在于个体心理特征与环境的配合不当——类似左利手与右利手的差异,只是孤独症群体与“神经典型人士”的差异更为显著。

从本质来看,孤独症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状态:患者基因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但不会造成身体器官损伤或缺陷,核心表现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维度感觉异常,进而引发知觉偏差与注意力选择的不同。例如,孤独症人士在社交场景中,可能因光线刺眼、香水味刺鼻产生焦虑,或因专注于某个特殊画面而忽略他人,这些表现常被误解为“行为怪异”;但只要提供舒适坐姿、轻声交流等适配环境,就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状态。

正因如此,在论坛开幕式上,邹小兵与中山三院邓红珠教授、爱德基金会高绮君均在致辞中强调:必须承认孤独症谱系人士和所有人一样,拥有自主决定、为自己发声并发挥所长的基本权利。他们既有独特优势,也面临特定挑战,因此“创造适配环境、提供具体支持”至关重要,这是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展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邓红珠。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邓红珠。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特别邀请四位神经多元伙伴走上讲台,以真实生活场景替代刻板叙事,用自我表达打破认知偏见:小丽分享了“牛奶面包早餐+利康中心艺术活动” 的规律日常;周冬睿展示了通过短视频开展公益传播的实践;江昊健自豪地介绍自己“西饼师+地铁引导员”的双重职业身份;钟宇琦则讲述了用水彩画表达自我的创作历程。“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尊重,不需要‘够好’才能发声。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讲述者。”活动组织者表示。

家校社齐发力

“融合教育+分级支持”铺好共融路

面对孤独症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分级分类服务”与“融合教育”已成为多方协同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

邹小兵指出,教育领域的突破关键在于“融合教育”:主流学校需建立特殊课堂并配备特教老师,当孤独症学生出现适应问题时,可到特殊课堂调整状态,而非直接劝退;同时,学校通过班会等形式传递“互相帮助”的理念,引导普通学生理解孤独症群体。他还特别提出教育三原则:一是理解、包容、接纳、尊重、赏识孤独症人士;二是通过快乐、适度的方式提升孩子社交能力、改善情绪问题;三是发现并转化孩子的特殊兴趣与能力。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家庭支持层面,科学引导是关键。邹小兵以顺德一位家长的案例举例:该家长遵循科学干预原则,其十几岁的孤独症孩子不仅发展状态良好,还创作了七律诗表达心声,成为家庭支持的典型范例。

社会层面,协同支持机制也在持续完善——广州已率先发布“孤独症谱系障碍分级分类服务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为孤独症群体提供系统性保障。

对于未来,邹小兵也提出了清晰目标:短期通过分级分类管理,50%的轻度孤独症儿童可纳入主流教育;对中重度案例,通过早期干预争取转为轻度并融入主流;严重案例则由特殊学校教育、政府民政兜底,提供支持性居住与就业保障。长期目标则是构建孤独症友好生态系统,让家长不再因孩子确诊而“天崩地裂”,最终实现孤独症人士与社会“共生、共融、共荣”。

“主流教育应进一步敞开大门。”邹小兵最后强调,唯有以科学方法与适配环境为支撑,持续深化对孤独症群体的理解与包容,才能让他们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真正迈向“须乘长风破云天”的美好未来。

文字:南方+记者 张梓望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

编辑 王露纯 李卓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