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仿生鲨鱼潜入西湖

南方评论
+订阅

e7ca15398fe84ea1919f1fa9f8a4331d.png

文 | 李咏瑾

如果你在水光滟敛处、山色空蒙奇的西湖,突然遇见了一条鲨鱼……还是仿生版本的电子鲨鱼,有没有一种突破了平行宇宙的魔幻感?当“西湖”这一传统人文美学集大成的IP中突然注入一片赛博元素——哪怕它是以轻灵的游鱼之姿潜入你的视域,都会给人们带来科技意味之外的某种文化震颤。

先来认识一下这条奇异的“鲨鱼”吧。原来,这是杭州西湖景区公安会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黑科技“仿生机器鱼”,且专为西湖场景定制。作为守护西湖的“生态环保小卫士”,其流线型外观以及在水中倏忽游动的身姿,几乎以假乱真于真实鱼类的游动姿态,成为西湖水域的一道科技风景线。目前这条已游弋在西湖中的“鲨鱼”,有着许多神奇的功能,比如帮助游客精准打捞落在湖中的物品,尤其可快速锁定沉入浅淤泥的电子设备,避免电池泄漏对西湖水质造成污染,这一功能直接回应了西湖作为封闭型浅水湖自净能力弱的痛点‌。同时,其搭载的水质传感器还能为后续排查污染源头提供方向参考;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会自动捕捉影像,为外来物种防控提供支持。

如何避免其存在对水域环境造成二次干扰?这种“鲨鱼”外型仿造本地常见的鲤鱼,游动时可自动减速,不会惊扰野生动物,还能自主避开湖底石块、水草等障碍物,在拓展城市功能的同时,优先考虑了如何减少对生态空间整体性的影响。而这一设计理念,再一次验证了我国生态保护发展的先进趋势,即保护手段应更好地融于自然,衔接起脆弱生态链的同时,不会对原本环境带来更多的外来压力。特别是在西湖这类多要素集中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精细化治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首个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既是日均客流超万人次的旅游胜地,也是孕育着72种本地水生植物、56种鱼类的“淡水生物家园”。生态仿生鲨鱼的出现,填补了这里水下巡防的盲区,实现了“景区快速响应”与“生态多维保护”的协同发展。

同时,从科技文化创新而言,当仿生鲨鱼优雅游弋于西湖这片千年水域,与这里传统人文中的“花巷观鱼”,以及传说中水汽氤氲的白蛇青蛇共同游弋在同一片厚重的文化想象空间,在澄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空游无所依”中,属于科技美学的某种轻灵之姿从更为深远的维度拓展了西湖的未来之美,也体现出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人文力量。

其实,此前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已吸引了全球代表的目光。其成功研发和实践,为全球城市湖泊治理提供了新一轮的中国方案。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此类生态创意更智能的版本‌,比如太阳能驱动、人工智能赋能,让这些“水中精灵”更加独立高效;由此引发‌更为广泛的应用‌:从打捞拓展至水下考古、管道防漏检测等领域,此类仿生机器伙伴不断地进行升级迭代。同时在更具国际化的合作‌中,这一创新经验适用于更多面临类似挑战的水域,将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

编辑 宋佳宁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