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击中出行痛点,让流动的中国温情四溢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张晓洁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4.32亿人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面对日均超3亿人次的出行“大考”,交通运输部门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武广高铁清远站9月29日起动态增开、变更车底等方式,满足旅客乘车需求。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武广高铁清远站9月29日起动态增开、变更车底等方式,满足旅客乘车需求。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高效运营,展现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

枢纽车站的繁忙,是中国经济蓬勃生机的写照。以广州南站为例,假期8天累计到发旅客606万人次,日均75.7万人次。双节的多重客流叠加,单一运输方式往往独木难支,而交通运输系统各环节紧密配合,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合力。广州南站夜间高铁开行期间,各服务场所通宵运营,并协调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延长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接驳工具服务时间。这种“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方式互补”的运输结构,既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社会出行成本。

精细服务,彰显以人民发展为理念。

面对天量客流,各站点用精细化服务展现了交通系统的“绣花功夫”。比如,长沙南站雷锋服务台免费向旅客提供地图,方便大家查询景点及交通信息,志愿者们主动帮助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让秩序井然的背后多了一份人情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服务”,却精准击中不同群体的出行痛点,让流动的中国温情四溢。

从“大流量”下的微服务创新,到“协同作战”的治理升级,交通运输系统的每一处变革,都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绣花功”里溢出的温情,让双节的旅途更加温馨,而“组合拳”中展现的韧性,让流动的中国更具活力。

编辑 李静娴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