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佛山市顺德区公布的一组数据,为国庆中秋“双节”政务开放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近18.5万市民游客走进政府大院,1230个免费车位服务车辆超2.23万车次,10500份简餐、11800碗双皮奶、7000个核桃酥传递民生温度,3900人次保障力量筑牢服务底线。
作为全国百强区标兵、世界美食之都,顺德此次以政府大院“破墙开放”为切口,不仅让政务空间多了人间烟火气,更诠释着顺德践行人文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唯有重回常识、发现价值、达成共识,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国庆黄金周期间,近18.5万市民游客走进顺德政府大院。廖明璨摄
更便民,更开放!
在“到顺德区政府干饭打卡”登上热搜后,一个问题浮现在人们心头:严肃的机关大院为何会变身“热门打卡点”?
其实,顺德从未刻意追求短期网红效应,而是在推进一场谋定而后动的治理实践。时针拨回今年6月23日,顺德在全区“文旅融合”专题宣讲暨机关大讲堂上,已为这场开放埋下伏笔。
彼时,顺德明确提出“发展必须重新回归常识,充分发现价值,解放思想,用开放的心态,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更首次抛出两大目标: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消息一出,外界不乏观望之声:世界级的顺德,如何造?面对疑问,顺德没有用宏大叙事回应,而是以“解决民众真实痛点”为出发点,将“开放”落到具体需求上。
国庆黄金周期间,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每年直面游客“停车难、就餐难”的民生痛点。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区政府大院却存在大量资源闲置:停车位多数空置,食堂等设施也低效运转。
何为发展的“常识”?答案藏在民众的日常需求里。停车是否方便、吃饭是否实惠、办事是否顺畅,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衡量发展质量的“大事”。
这正是顺德开放政府大院的“常识起点”。所以,顺德既不走“重投入、造新景”的传统老路,也不搞刻意作秀“博眼球”的表面文章,而是选择激活现有资源,用最实在的方式回应需求。
无需复杂预约、不用登记,步行或驱车都可以直接入院;开放1200个免费车位,还协调周边行政服务中心停车场,将总量扩容至1760个;机关食堂推出 20元简餐,兼顾口味与性价比;走廊设休息座椅,供游客随时歇脚;便民饮水机、应急药品箱配齐,应对突发需求;针对游客“逛得明白、玩得尽兴”的期待,制作中英双语“寻味顺德美食地图”提供导引。
“首日早上不到 8 点,门口就开始有人排队,中午食堂队伍排到了大院里,客流确实超出我们最初的预估。” 顺德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麦培思回忆时坦言,团队起初也有过短暂的紧张,但很快达成共识,“我们提前协调了交警、志愿者,也准备了备用停车区域,咬咬牙能应对。开放本来就是为了方便大家,要是加个预约流程,反而会冷了民众的热情,这不符合我们开放的初衷。”
在假期第二日,顺德进一步打开会议中心,让更多市民参观休息。这正是“顺德式服务”的独特之处:宁让工作人员多扛点压力,也不让民众因流程受阻,用“不设门槛”的诚意守住开放初心。
对于这次开放,顺德市民李金海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以前觉得‘发展’是 GDP、是大项目,这次才发现,能解决各种民生小事,就是最好的发展。”
发现价值,接力宠粉
“顺德的发展要发现价值”,价值从不只在亮眼的经济数据里,更在那些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中,在那些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实践里。
顺德机关大院的开放,正是一次“发现价值、转化价值” 的成功尝试,让政务资源、城市特色与民众需求实现了深度融合。
在开放活动中,诸多看似“微小”的细节,被赋予了独特的发展价值——
看到排队队伍里有老人小孩,服务团队提前20分钟放行;来自哈尔滨的张秀芝担心听不懂粤语,工作人员立刻切换普通话,这份细致在张秀芝接受媒体采访后被广为传播,引发众多外地网友点赞“顺德式服务”,间接为顺德文旅做了“免费宣传”。
很多小细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手笔”,却蕴含着 “人文关怀”的价值 。它让民众看到,顺德的发展不仅追求 “速度”,更注重“温度”,更在意“个体体验”。
市民游客在顺德政府大楼前拍照留念。廖明璨摄
不止如此,顺德的智慧,还在于将这些“细节价值”进一步放大,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能。
机关大院开放的“引流效应”显著,推动“政务资源”向“文旅价值”深度转化。面对高涨的打卡热情,顺德多个部门和镇街迅速形成“接力宠粉”的服务合力,以精准配套承接流量:区文广旅体部门在区府设摊,推介旅游一卡通,为游客整合全域游玩资源;龙江开通从区府大院直达左滩村的免费接驳大巴;大良不仅开通区府直达欢乐海岸PLUS的接驳大巴,还统筹14000个停车位开放;容桂街道则联动 500 余家商户,推出停车减免优惠,进一步提升游客消费体验。
这种“以点带面”的联动,让机关大院的开放成为撬动全域旅游服务升级的支点。数据足以印证其成效:双节期间顺德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14.56万人次,其中,一日游游客约178.05万人次,过夜游游客约36.51万人次,同比增长约6.91%。旅游总收入约20.18亿元。
市民游客正在机关食堂就餐。廖明璨摄
将“政务开放”与“城市品牌”相结合,“顺德式服务” 成为城市名片。
活动期间,社交平台上满是“顺德政府太接地气”“20块的机关简餐真香”的分享,不少网友留言“下次旅游就去顺德”。这种自发传播,让“开放、务实、贴心”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将“政务服务优势”转化为“城市品牌价值”。
市民在展板前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在楼层分布图前了解政府部门职能、在会议中心休息参观……更深远的是,政府大院从“封闭办公区”转化为“民生服务枢纽”,不仅打破了政务与民生的“隔阂”,更让政务服务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这种“发现价值、转化价值”的能力,正是顺德长期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它不满足于“做一件事”,更追求 “把一件事的价值做到最大”;不局限于“解决一个问题”,更注重“从一个问题中挖掘发展的新可能”。
顺德投入3900人次保障本次开放活动服务。廖明璨摄
全民点赞,达成共识
“顺德的发展要达成共识”。共识不是靠行政指令“灌输”的,而是通过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互动、相互认同形成的。只有让民众成为发展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才能凝聚起推动城市前进的强大合力。
顺德机关大院的开放,也是一场“达成共识”的生动实践。
这种“共识”的形成,始于“听民意、改服务”的互动过程——
活动筹备阶段,顺德多次组织座谈会,广泛收集媒体代表和民众的建议:有人担心“人多秩序乱”,便提前培训志愿者,规划疏导路线;有人建议“标注周边景点信息”,便加急制作寻味顺德美食地图。
活动期间,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民众体验,志愿者记录游客的需求与意见,这些反馈成为“每天总结优化”的依据:第一天发现车位紧张,第二天就加强引导、优化分流;第一天有人反映“指示牌不清晰”,第二天就增设标识、安排专人指引。
当民众的建议被快速回应、需求被切实满足,认同感便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来自广州南沙的冯阿姨和好友们,每周都来顺德“逛吃”,这次体验后更是成了“顺德宣传员”:“以前觉得政府大院‘高冷’,现在觉得特别亲民,我已经推荐给身边好多朋友了。”
这种“共识”的深化,体现在“从区级到镇街”的全域延伸中——
在区级政府大院宣布开放后,大良街道、均安镇等镇街机关纷纷跟进,敞开停车场大门,推出便民服务。这种“上下联动、全域响应”的开放格局,让“政务为民、开放共享”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更让民众感受到,开放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顺德发展的“常态”。
更重要的是,这种共识还转化为了民众参与发展的自觉。不少本地市民主动加入文明参观的志愿队伍,帮工作人员引导人流、维护秩序;有家长以大院开放为“教育契机”,给孩子讲解“政务公开”的意义,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外地游客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带动更多人关注顺德、走进顺德,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活力。
国庆假期已过,但顺德机关大院开放带来的影响仍在延续: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分享的打卡笔记还在被点赞;周边城市的民众,仍在打听“下次开放是什么时候”;更多基层单位,开始研究借鉴顺德的开放思路。
一场开放活动,实则是顺德发展理念的一次集中体现:重回常识,是让发展扎根民众需求,不脱离实际、不悬浮于空中;发现价值,是让发展挖掘细节温度,不忽视个体、不流于表面;达成共识,是让发展凝聚民众力量,不单打独斗、不闭门造车。
今年以来,顺德多次明确强调:要跳出全国百强区十四连冠的荣誉光环,将发展目光更多聚焦于幸福指数、宜商环境与廉洁指数,以多元民生与治理维度的提升,衡量城市发展的真实成色。
从“我们走向世界”的自信,到“让世界走向我们”的诚意,这是顺德迈向“世界级”的真正底气!
顺德,欢迎你!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