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十三届省委深改委第九次会议指出,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于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堵点、激活动力,加快完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助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本周“百千万 粤改行”的主题为“三产融合”,集中展现各地县镇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今天推出第三期“梅县区雁洋镇:三色同辉 三产融合 三线同美”。
这里,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这里,拥有6家上市公司、多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这里,荣获过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特色小镇、中国十大美丽乡镇等多个称号……这里,是梅县区雁洋镇。
围绕“建设‘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的叶帅故里,打造广东‘百千万工程’重要展示窗口”的目标,近年来,雁洋镇党群干部以敢闯、敢干、敢拼的奋进姿态,突出抓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绿美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全力建好“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雁洋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万元增至3.1万元,连续3年规上工业产值超55亿元,累计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新增就业人口1200多人,总投资26.3亿元的一批工业和民生项目落地见效。
聚力产业发展 做强镇域经济
金秋时节,雁洋镇千亩柚园迎来丰收,金黄蜜柚压满枝头。“今年蜜柚、金柚长势都好。”南福村种植大户黄裕亮种植300余棵柚树,年产量超10万斤。一颗蜜柚,不仅承载着农户增收的希望,也成为雁洋农业的支柱。
产业强,则镇域强。“百千万工程”推进三年来,雁洋镇坚持以“产出思维”引领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去年6月,由珠海华发集团投资4.6亿元建设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全面投产。该基地位于雁洋镇对坑村,不仅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超95%、全环境要素智能控制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该项目更创下“一周定址、两周进场、三周开工、八个月投产”的“梅州速度”。
“梅州速度”背后,是“雁洋服务”的坚实支撑。“我们派出专班,一对一精准服务,全力解决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问题。”雁洋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管彦豪介绍。
通过党政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企业代办制等,雁洋镇坚持用户思维,实打实帮助企业解难题,全力护航项目落地,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动力。
广东顶业农牧饲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动物饲料加工项目计划11月投产;晟鑫(广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雁洋厂区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产值约7亿元;中城大有新型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电网接入获批……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加速推进,雁洋镇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高质量发展动能愈加澎湃。
聚力镇村联动 做美乡村画卷
平坦宽敞的沥青公路、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的景观植物……走进雁洋镇,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一天一个样。”谈起村中变化,阴那村村民李赞隆连连称赞。近年来,阴那村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卫生站等外立面提升,道路硬底化建设和何屋生态停车场等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并在党群服务中心周边及茶园新种植樱花、桂花等各类树种2710株,村容村貌持续提升。
受益于“百千万工程”的推进,雁洋镇三乡片区主干道和梅江左岸雁洋段路面实现沥青全覆盖,小都、上村、甲坑和石楼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目前,雁洋镇已整体提升民房风貌1002栋,“三线”整治超1.7万米,“三清三拆”完成10.9万平方米。
同时,雁洋镇全面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高标准建设乡村大讲堂、美丽圩镇入口项目和剑英大道提升工程等惠民利民项目,打造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雁洋镇根据各村资源禀赋,按照“一村一定位、一村一画像、一村一蓝图、一村一计划”的执行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各村(居)主攻方向,推动各村(居)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目前,雁洋镇已打造出富美长教、三宜阴那、红色雁上等一批“叫得响”的美丽乡村典型样板,全镇各村村集体收入逐年增长,全部村超15万元,8个村超50万元,一幅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聚力改革创新 做大发展格局
“这边以前都是撂荒地,近20年没耕种了,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现在流转给企业种植水稻。”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小都村党支部书记陈伟方很是欣慰。
小都村地理位置偏远,以前几乎家家户户种金柚,后因金柚树发生黄化现象,导致果园失管,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大片土地撂荒。
近年来,小都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发动小都村外出企业家回乡集约200亩撂荒地发展丝苗米种植产业,唤醒“沉睡”的资源。
“土地流转后,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民不仅可以得地租,还能以务工形式赚取工资,村集体每年也有2万元收入。”陈伟方介绍。
小都村“荒地”变“金地”的生动实践是近年来雁洋镇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的缩影。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雁洋镇以入选梅州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破题攻坚行动试点为契机,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推进全域土地综合试点工作,用好用活农村建房数字化系统,完成用地整理1055亩。
“通过优化调整国土空间规划,把农村土地集约起来,把闲置房屋盘活起来,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雁洋镇规划建设办主任钟宇舒介绍。
此外,雁洋镇还创新出台实施“保证金+奖补”宅基地管理审批制度,推动实现农房建设源头管理。“农户建房时,可以根据市、区编印的客家风貌图册选择自己想要的房屋风格,开工前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建好后不仅退还保证金,还能得到一笔奖补。”管彦豪介绍,该措施为管控新建农房风貌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