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观察⑥
文 | 孙文静
双节假期,“大国重器”持续刷新“进度条”:我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有望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发电点亮第一盏灯;我国首制万吨级纯电动智能海船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迈入零排放、纯电动时代;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即将全系统试运行……
“大国重器”,牵涉国脉国运,关系民族盛衰。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时光流转,开头提到的“关键突破”“全球首个”等字眼,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大国重器”齐贺双节,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有人说是深深的“硬核”家国情,在荆棘中开路探索,于毫厘处映照匠心,无数科技工作者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矢志不渝铸国之底气、守山河无恙;有人说是浓浓的“中国式浪漫”,AG600“鲲龙”批产第三架机总装下线并完成生产试飞、“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次下潜,几千年前的鲲鹏展翅、蛟龙出海等神话正走进现实。以实干向祖国真情告白、以浪漫赋予中秋别样意蕴,双节下的“大国重器”藏着独特的“小巧思”。
“大国重器”遇上双节,我们的“可感”也变得“可及”。这个假期,不少地方推出的“工业+旅游”模式“解锁”假期新体验:“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化身“活态课堂”,让游客看到背后的科技实力与民族智慧;“地下金矿”涪陵页岩气田让公众直观了解“地下气”如何变成“民生电”,进而“解锁”清洁能源开发的“破局密码”;“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秒变“情境教学”场景,让研学团队身临其境感受工业制造的发展……一批承载着共和国辉煌的“大国重器”与“工业地标”,正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从“生产第一线”变身为热门的“文化会客厅”,带给我们别样的收获与成长。
恰逢双节,多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既鼓舞了人心,更凝聚了力量。相信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我们千锤百炼、永不言弃,定能挺起大国的脊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