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极致浪漫,就在佛山人这盏彩灯里|粤来粤好百千万

南方+

有一种灯色,是独属于佛山人的浪漫。它没有电光石火般的绚烂,却以竹篾为经纬,织就中秋之夜光影流转的画卷。在老匠人手中,竹篾扎骨的每一弯弧度里,都蕴藏着世代相传的匠心。

彩灯已成为佛山每逢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彩灯已成为佛山每逢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上元作灯市,剪彩为花,张灯五夜。”佛山彩灯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灯彩艺术主要流派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明清以来,彩扎灯色生产逐渐成行成市,成为佛山城乡内销和出口贸易的拿手绝活。佛山彩灯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将至,孩子们走街串巷赏花灯。

中秋将至,孩子们走街串巷赏花灯。

佛山彩灯扎制精巧细腻,讲究灯面平滑自然,不露“廊骨”。它的灵魂,就在一个“扎”字。正所谓“胸有成竹”,匠人们凭借精湛技艺,在一折一绕之间,鱼的轮廓、花的形态、龙的脊梁随之成形。

烧焊骨架后还要“扪”。“扪”的窍门在于力道均匀,要让布料平整贴合在骨架上,不能起皱,不能留痕。扪布之后,再用金银线勾勒轮廓,装上珠片,彩灯渐渐变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佛山彩灯织就中秋之夜光影流转的画卷。

佛山彩灯织就中秋之夜光影流转的画卷。

“佛山彩灯配色讲究喜庆吉祥:红要正、黄要亮、绿要活,色彩鲜明才有精气神!”佛山彩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志棠说。不同造型的彩灯各有自己的“好意头”:六角灯代表“六六大顺”,八角灯象征“八方来财”,圆灯则寓意“团团圆圆”。

每种形状的佛山彩灯背后都有“好意头”。

每种形状的佛山彩灯背后都有“好意头”。

如今,每逢中秋或元宵,佛山彩灯继续照亮城乡千家万户。彩灯产业不但带动村民就业,更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色彩鲜明的传统鳌鱼灯。

色彩鲜明的传统鳌鱼灯。

佛山彩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志环介绍,随着工艺不断进步,佛山彩灯的造型从小小的宫灯进化为各种户外大型彩灯:去年春节,大湾区首届岭南非遗文化节上,长12米、高6米的巨型鳌鱼灯在高明安纳希小镇亮相,吸引市民游客纷纷打卡,成为全场最“亮眼”的明星。

DIY自制彩灯是佛山人的传统技能。

DIY自制彩灯是佛山人的传统技能。

工艺在变,情怀不变。彩灯已成为佛山每逢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秋华月满,孩子们手提鱼灯、兔灯走街串巷,门前高悬的彩灯照亮了游子归家团圆的道路,也将燃起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彩灯燃起佛山人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彩灯燃起佛山人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阅读推荐】

粤来粤好百千万·乡遇非遗100YOUNG


脚本/出镜/编导:南方+记者 赵媛媛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编辑 王瑾 何雪峰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