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的月亮,和家里一样圆” | 我的国庆日记

南方+

秋风吹得营区的树沙沙响,站在队列里时,我总忍不住想起离家的那个清晨。

那天爸妈送我到车站,妈妈的手一直攥着我的袖子,把装着护手霜和感冒药的袋子往我背包里塞,嘴里反复念叨“训练别硬撑,缺啥就给家里说”。爸爸没怎么说话,就站在旁边帮我理了理衣领,我抬头时正好看见他眼角泛红,赶紧别过脸假装看站台的牌子——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爸爸掉眼泪。

高铁开动时,我趴在窗户上,看见爸妈举起手,在空中停顿了一秒,然后用力挥了挥。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离乡”。

庄钊杰

这十几天的训练,让我对“兵”这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上午练习站军姿,我以为就是站着,没想到十分钟后,汗水就顺着眉毛往下滴,后背湿了一片。

班长在队列里走动,轻轻拍了拍每一个战友的手肘和大腿:“这里,再夹紧一点。”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

队列训练时,踢正步要保持姿势不动,脚腕酸得像灌了铅,每次想偷偷放松,就看见前排的战友后背挺得笔直,又赶紧把腰杆绷起来。

三公里跑,我喘得肺都要炸了,脚步越来越沉。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班长不知什么时候跑到了我身边:“调整呼吸,跟着我的节奏。没关系,刚来都这样,加油跑就会赶上去。”这句话像有魔力,让我咬着牙撑到了终点。

整理着装

那些曾经觉得难以逾越的困难——叠被子慢、队列动作不协调、体能跟不上,都在一天天的重复中慢慢被征服。昨晚整理内务的时候,我居然第一次把被子叠出了棱角,虽然离班长的“豆腐块”还有距离,但摸着那初具雏形的边角,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成长”——它不在别处,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练习双杠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营区里已经有了过节的氛围。晚饭后走进宿舍的学习室,我握着笔,对着笔记本发了好久的呆。想说的话太多,反而不知从何写起。我想告诉妈妈,这里的饭菜很好吃,就是辣了点;想告诉爸爸,我的肌肉结实了不少;还想告诉妹妹,哥哥现在整理内务可厉害了。可最后,我只是在笔记本上面写了一句:“爸妈,我一切都好,勿念。这里的月亮,和家里的一样圆。”

班长说,中秋节会组织晚会,大家可以表演或者观看节目,还会给每人发月饼。他说当兵的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远方的那个小家,一个是身边的这个大家。过节的时候,我们守护着小家的团圆,也享受着大家的温暖。

窗外,一轮明月正慢慢爬上岗楼。哨兵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挺拔。我忽然明白了班长那句话的深意。是啊,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不能团圆的我们,才有千千万万个能够团圆的家庭。

跑步训练

跑步训练

【记者手记】

“这样的青春,才值得过。”

庄钊杰是一位“00后”的潮州小伙,他说自己来当兵并不是一时冲动。高考结束,他就想参军,家人劝他先读完大学再说。今年大学毕业,他终于如愿。他说,看着新闻里那些守护在边疆、冲锋在一线的军人,自己只有一个想法:“这样的青春,才值得过。”

这个假期,是庄钊杰在部队度过的第一个节日,这个中秋夜,也是他第一次远离亲人。从军不过短短十几天,庄钊杰眉眼间已经开始有了军人的模样。他开始懂得什么是家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在军营中度过的第一个团圆节,注定会成为他生命中最特别的记忆——他开始从一个被守护的人,变成了守护别人的人。

3万步的守护|我的国庆日记

跨越山海,一位援非医生的生命救赎|我的国庆日记

在热闹的地方,“职业病”又犯了|我的国庆日记

用“火眼金睛”守好国门 | 我的国庆日记


编者按:国庆中秋假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外出游玩的轻松时刻。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向祖国深情告白。正值“双节”,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我的国庆日记”系列报道,讲述“守护者们”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过”节的。

文字:南方+记者 汪棹桴 通讯员 黄泽聪

海报:潘洁 吴颖岚 谭唯

统筹:龚春辉 杜玮淦 祁雷

编辑 朱琦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