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粤热土,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峥嵘岁月,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
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照片记得:那些不容忘却的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踊跃参与,通过珍贵照片和深情笔触,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抗战的光辉片段。“党史精读”南方号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分期推送,敬请关注。
受访者 供图
以下为陶泽邦自述:
这是我的爷爷陶祖栋的照片,他在杨康华的指引下参加抗战,结下了深厚的抗战师生情谊。
受访者 供图
1933年9月,爷爷入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杨康华(后来担任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是爷爷的国文老师,又是浙江老乡,尤其关心照顾他,陆续推荐他阅读了《大众哲学》《联共党史》《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进步书籍。杨康华还告诉爷爷,现在虽然是祖国的冬天,但是您要做祖国的栋梁。爷爷谨记教诲,把名字从陶祖冬改为了陶祖栋,意思为“弃旧图新,祖国栋梁”。读书期间,爷爷在杨康华的指导下成为了抗战的后备力量。
1938年1月,杨康华在中山大学介绍爷爷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爷爷和中大校友邓明达、黄泽成、陈恩、吴凤珠、温盛湘、李翼扬、卓炯等人居住在呼声救亡社,一起组织、策划、执行了多次的抗日行动,用生命和热血保护着国家和民族。在日军攻占广州期间,爷爷以超凡的勇气,仅凭一把手枪,与日军激烈战斗,差点牺牲,后被送到肇庆广宁医院救治了一个多月,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抗战胜利之后,爷爷和杨康华继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爷爷前进。1949年10月,杨康华等人安排爷爷担任了解放军交通向导,为解放广州作出贡献。广州解放后,爷爷先后担任了广州市军管会坪石管理站站长、吴川县公路交通安全监督站站长、吴川县交通安全委员会主任,为新中国的交通建设作出贡献。爷爷与杨康华结下了深厚的抗战师生情谊,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