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大学思政课,学生下课了还想继续讨论,秘诀在哪?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假如你是社区工作人员,老旧小区要加装电梯,一楼业主担心噪音和贬值,顶楼业主迫切希望改善出行,你该怎么办?”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谭翀的思政课上,没有照本宣科的枯燥理论,而是这样一个又一个让学生“跳进去”的真实情境。

谭翀善于运用深圳本地的案例教学给学生们开展思政课。

从教以来,谭翀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抬头率”低?“不是他们不愿听,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回应他们的困惑。”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紧紧抓住情境教学这个“法宝”,探索让思政课更“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思政课不能光讲道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得出结论。”

课堂“抬头率”变成“参与率”

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应该怎么上?谭翀很明确:“必须紧贴职业教育特点。”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深耕14年,在他看来,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必须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要服务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我们培养的不是理论研究者,而是实践型人才。思政课要让他们有切身的体验感,与他们的专业技能、职业发展、身份认同紧密结合。”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谭翀。

在这样的理念下,谭翀创新性地将职业教育中广泛采用的“项目化教学”理念融入思政课,设计出一系列“微任务”“微项目”,让课堂变成社会实践的演练场。

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他善于运用深圳本地的案例教学。

讲中国式现代化,他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孙中山先生来到今天的深圳,他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通过角色扮演、时空对比,学生在沉浸中理解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

在讲基层社会治理时,他不先讲理论,而是直接抛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现实难题,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楼层业主、社区工作者等角色,在争论与协商中体会治理的复杂性。

“学生们虽然生活在深圳,但可能对这座城市的发展逻辑、改革精神缺乏深层认知。我们用身边的案例,帮助他们理解国家战略如何落地到日常。”谭翀说。

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起从“深圳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收到了明显效果——课堂的“抬头率”变成了“参与率”。

谭翀一直探索让思政课更“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

他的课堂也从不回避热点问题,专门设有答疑环节。“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外国留学生?”“为什么现在青年人就业压力这么大?”这些学生关心的问题,都会在课堂上进行平等、开放的讨论。

“思政课要敢于直面问题,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真诚的态度打动人。”谭翀说,不是在简单重复讲课,而是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时代,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世界。

谭翀认为,最好的反馈就是学生愿意参与进来,“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甚至下课还在继续讨论,这说明课堂真正触动了他们。”

在对学生的考核上,谭翀也不落窠臼。他的期末考试虽是闭卷,但论述题都是情境化的真实问题。他对学生说:“我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有温度、有思考的回答。”

在这些“真问题”的触发下,有些学生能写满两大页,有的还主动跟谭翀分享这门课改变了他的某些看法。“我想这就是教学的意义。”谭翀深感欣慰。

带领年轻教师打磨“金课”

一堂好课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也得益于“教研相长”的不断打磨。由谭翀发起的“磨课工坊”,已经成为学院里最为活跃的教学研究小组之一。

这个由他带领的教研团队,打破了传统教研活动的时间限制,形成了随时研讨、即时分享的教研新模式。

由谭翀发起的“磨课工坊”,已经成为学院里最为活跃的教学研究小组之一。

“我们没有什么固定的教研时间,有时候晚上突然有个新想法,马上就在群里说:‘大家快来聊聊,这个情境怎么设计更好?’”谭翀这种发自内心的教学热情,也感染了很多年轻教师。

在谭翀看来,教学不是单向传授,而是共同成长:“设计一个情境,不仅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也要让教师不断进步,要从理论回归实际,从课本走向生活。”

情境设计是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将理论知识落地的有效途径。谭翀认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自己都没有把理论落地的场景想明白,道理是讲不透的。“设计情境,就逼着我们去反思、去学习、去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连接。”

这种共创共享的教研模式正在结出硕果。经常有年轻教师带着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找他讨论教学设计,一起打磨、优化。“看到他们快速成长,比我自己上一堂好课还有成就感。”谭翀笑着说。

最近,谭翀忙着把十几年来积累的教学案例整理出来,开发成在线课程,让更多思政课教师受益。

同时,作为广东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也希望依托这一平台,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这一抓手,探索让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有效路径。

谭翀常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他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情境、一次次真诚平等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理解社会,在他心目中,“这正是思政课最本真的意义”。

南方+记者 马瑞婕


开栏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广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展现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报道栏目,呈现广东思政育人的亮点做法与成效故事,展现思政课名师的创新探索和育人风采。敬请垂注!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