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笔者从禾云镇获悉,为深入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禾云镇坚持以“双百行动”为抓手,广泛汇聚高质量发展资源,持续深化镇校合作,大力推动高校人才、智力与资源下乡,促进“百千万工程”在禾云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智力与创新动能。
凝聚共识,绘就镇校协同发展新蓝图
高校是人才、技术与信息的富集地,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百千万工程”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仅靠镇级自身力量难以全面突破发展瓶颈。因此,深化镇校结对合作,不仅是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创新路径,更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禾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双百行动”,以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将镇校合作纳入年度工作清单。建立由团镇委牵头,职能部门联动,村(社区)配合的协调行动机制,指定专人负责镇校结对日常对接与服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深入一线调研合作方向,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保障镇校合作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禾云镇全面梳理在“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中,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和短板,形成“需求清单”,并通过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校地对接平台发布需求项目21个。同时,在团区委的指导下,主动走访对接省内多所高校,通过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各高校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墙绘照片,“醒狮”。江绮雯 摄
截至9月,禾云镇与各高校共同结对项目21个,其中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明确了未来三到五年在产业发展、文化振兴、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合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为双方深度合作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通过凝聚共识、系统谋划,禾云镇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从“点状尝试”到“系统布局”、从“松散联系”到“紧密协作”的转变,为禾云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机制保障。
聚焦产业,注入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
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典型镇村培育的核心任务。禾云镇依托“百千万”校地通平台,紧紧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动高校实践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链条延伸。
高校学生调研现场。江绮雯 摄
在特色农业领域,禾云镇聚焦兰花、仙草、红松茸等主导产品,大力引进高校资源开展精准服务。7月中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知行乡韵实践团赴禾云镇南社村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调研,为当地兰花“一村一品”产业与红松茸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产—销—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就提升产品知名度、附加值和融入大湾区市场提出具体建议,有效增强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方面,高校实践团队同样积极提供支持。7月上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师生团队发挥其语言与跨文化沟通优势,为禾云镇圩镇客厅的日常营运提供专业协助,圩镇客厅作为禾云镇对外展示的窗口,承载着招商引资和产业推广的重要作用,高效团队的专业协助为禾云镇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化产业创新需求,禾云镇邀请广东培正学院专业教师带队驻点,将学术智慧与地方特色相融合,精心打造禾云镇非遗文化网上展厅。展厅正式开放首周,点击量和浏览量突破十万,有力推动了禾云镇文化振兴与文旅融合。沙河鸟笼成为热议词,其相关文创商品和研学课堂广受群众欢迎,带动了禾云镇文创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
通过精准对接与项目落地,高校的“创新种子”在禾云镇的“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新业态萌动成长,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育用结合,锻造本土人才队伍新力量
人才是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支撑。禾云镇通过镇校合作,构建了“引育用留”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着力破解基层人才短缺难题。
在团区委的指导下,禾云镇与广东培正学院建立“百千万工程”镇校工作站,成为清新区首个乡镇与高校合作设立的工作站,为深化镇校合作、助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稳定的活动阵地与机制保障。
禾云镇积极组织开展“青春展翅”见习实习活动,在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一线设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岗位,每年与多所高校联系,接收相关专业大学生来镇开展实习调研和社会实践。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接收见习实习生近20名,部分优秀毕业生在见习实习结束后选择留镇工作或创业,成为本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镇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禾云镇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也搭建了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关注禾云、服务禾云的重要桥梁,为“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化赋能,激发乡村内生发展新活力
“百千万工程”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涵盖文化振兴与治理提升的系统工程。禾云镇借助高校人文社科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针对典型镇村建设中的文化短板,禾云镇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等多所高校结对共建,通过开展非遗课堂、建立网上展厅和绘画主题墙绘等形式推动文化振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艺实践团队深入调研挖掘禾云镇传统文化,为集背鸡公狮、沙河鸟笼、沙河云吞等特色产品设计形象IP和微信表情包,赋予传统文化“新面孔”,助力文化活态传承。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实践团队以“振兴乡村文化、共建绿美乡村”为主题,在井建村、北社村和井塘村绘制墙绘约585平方米,美化乡村环境,为典型村增“颜”升“值”。
在深入调研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广东培正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在北社村开展扎染、漆艺、剪纸等非遗艺术课堂,并结合教学成果举办扎染非遗服装秀,活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禾云镇还积极拓展校地合作广度,在广州医科大学清晖实践团的协作下,于禾云镇社区康园中心创新开展艺术文化疗愈活动,有效提升了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推动城乡融合、促进社会公平的生动实践。
高校实践团队还积极参与乡村历史文化遗存普查、非遗整理与村志调研等工作,以文化赋能治理创新,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物质与精神层面同步提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镇校结对,是禾云镇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系统谋划、产业对接、人才引育、文化赋能等一系列措施,镇校合作结出丰硕成果,为“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禾云镇将继续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的原则,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形成镇校合作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禾云模式”,为谱写“百千万工程”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撰文:江绮雯 贺欢 通讯员 禾云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