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文学无边界’,谢主席这笔墨不仅是对上草文学馆的寄语,更是对我们乡村文学生命力的最好诠释!”9月27日,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上草村文学馆内,墨香与书香交融。著名作家、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向该馆赠送墨宝和一批文学专著,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旧手稿与崭新的图书上,映照出上草村六十余载文学薪火的生生不息。
当天,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此举办“上草村文学现象暨《清远市历代乡土诗选》交流会”,一场关于乡村文学价值与振兴路径的深度对话,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落热烈展开。
文学馆里话“现象”
文脉传承与时代回响
走进上草文学馆,仿佛踏入一部立体的乡村文学史。从20世纪50年代李士非、梵杨、李尔重、萧殷等文坛名家在此深耕生活、播撒的文学种子,到如今唐德亮等本土作家群体的崭露头角,再到村级文学馆的诞生,“作家集聚、作品丰硕、影响深远”的“上草村文学现象”已然形成。
2024年,村级文学馆在连山永和镇上草村成立。黄津 摄
交流会前,谢有顺捐赠的亲笔题词“草木有本心,文学无边界”墨宝,意韵深长,道出了文学与乡土、与自然的本真联系;贵州知名作家莫屈带来的近作《黔东南漫记》,则架起了跨省文学交流的桥梁。一批批文学专著的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更为这座村级文学馆注入了“文学无边界”的开放胸怀。
谢有顺捐赠的亲笔题词“草木有本心,文学无边界”墨宝。清远市评协供图
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上草村文学现象暨《清远市历代乡土诗选》交流会”。清远市评协供图
“这不仅是地方文化繁荣的缩影,更是乡村文学振兴的生动实践。”与会评论家如此评价“上草村文学现象”。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代权在题为《青砖蓝瓦藏文脉,村级小馆大乾坤——谈上草村文学馆的时代意义》的论述中,首次明确提出“上草村文学现象”这一概念,并从四个维度系统阐释其独特价值:
其一,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起,上草村的文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涌现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家与作品,文学馆展品正是文学与山村共生共荣的鲜活见证;其二,作为村级文学场馆,上草文学馆自建成以来始终保持活力,已成为省、市、县各级文学组织、作家及爱好者交流的重要枢纽,各类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活动在此常态化开展;其三,上草村文脉传承绵长,文学馆如今更成为 “培育文学新苗” 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写作辅导等活动,为当地青少年埋下文学种子,确保乡土文学薪火代代相传;其四,该馆的价值已超越文学范畴,既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交流会上谋新篇
从现象到常态的路径探索
“上草文学现象”为何能持续繁荣?其经验能否复制推广?围绕这些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与基层代表展开了头脑风暴。
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邹天顺以《清远“上草文学”,从“现象”走向“常态”——“上草村文学现象”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实施路径》为题,深刻剖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他认为,推动“上草文学现象”从个案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乡村文学发展模式,需在文脉保护上“固根”,在政策支持上“给力”,在人才培养上“造血”,在品牌打造上“亮色”。
秘书长凌勇军等则将目光投向《清远市历代乡土诗选》,认为其编纂不仅是对地方文学遗产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乡土诗歌当代价值的重新发现。“每一首乡土诗,都是一缕乡愁,一份对土地的深情。”大家认为,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激发当代乡土文学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交流会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作协会员及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代权主持,参会阵容多元,既有市评协的专家学者,也有连山本地作家,更有永和镇、上草村的基层代表,实现了文学界与乡村基层的深度对话,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应该扎根在我们的泥土里,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力量。”连山本地作家杨多彩说。
当日下午,与会人员还前往石坪村、卢屋村开展实地考察与采风,走进田间地头,探访古村院落,为后续乡土文学创作与评论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素材。
此次交流会的举办,不仅系统梳理了“上草村文学现象”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更搭建了城乡文学交流的坚实桥梁。它为清远乡土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上草经验”——当文学以“草木有本心”的姿态深植乡土,便能焕发出“文学无边界”的磅礴力量,书写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华彩篇章。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邹天顺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