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佛山最新演讲:为什么卷?市场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附演讲实录)

南方+

“研发不能光研发技术,更要研发好客户”

“好客户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

“要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在数量上有所不为,才能在品质上有所为”

“见卷不入,逢卷就退”......

9月27日,在2025年佛山企业家日暨人才发展大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受邀进行主旨演讲。在当天的分享中,周其仁介绍了过去五年在佛山调研后,总结出的三条民企突围经验:细处求精益、远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并结合当下产业界最普遍的“卷”现象,谈避卷之道。

他指出,当前国内产业界的“卷”,本质上是企业普遍性存在市场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的问题,要化解这组不平衡,企业要主动提升市场能力,特别是发现好客户的能力。“好客户,就是出得起好价钱的人。”周其仁结合华为、阿斯麦、方太、伟利信、德冠等多个企业案例,提醒企业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无论任何量级的企业,都可以冲着好客户为目标。

在周其仁看来,造出好产品,找到好客户,就能卖出好价钱,这是一条破“卷”之路,目前国内产业界普遍都在卖便宜的产品,如果企业能够把产品卖给好客户,就能用好的价钱雇佣好工人,再造出好产品,实现良性循环,让企业能够真正避“卷”,并触发整个产业升级,让企业进步到向上争独到性,还能做厚市场,提高内需。

在分享的最后,他鼓励企业家要有雄心壮志,“今天我们的产品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卖不出他们那么好的价钱?”他建议企业主动占领制高点,在造出一流的好产品后,打造品牌影响力,卖出好价格,让传统制造业摆脱传统思维,与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结合,成为现代产业。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受邀进行主旨演讲。廖明璨 摄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受邀进行主旨演讲。廖明璨 摄

以下为发言实录:

从2018到2023年,我有幸参加由佛山市工商联、南方日报和北京大学师生共同组成的调查研究组。这五年里,我们主要看传统制造业如何在大变革当中转型、有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期间得到佛山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佛山企业家,处处在给我们上课,介绍情况与经验。

突围战法

细处求精益、远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

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梳理,我们概括出佛山传统制造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在突围寻路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起来是三句话:

第一句,细处求精益。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资产,涉及巨大资源,但有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由于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很长,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在企业内部,天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浪费。

那些不管形势多困难,都能过得比较好,在活下去博弈当中能比较主动的优秀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在五年前、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就开始引入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最早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提出的,最有名的是丰田精益。工业都是大个头,一旦买好了设备,形成了生产流程后,一切常常被看作是不可改变。这是一种传统农业思维,就像看自然界现象一样,认为一棵树、一亩地、一个鱼塘,都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越是现代工业,越具有可再造性,越是可以再精简。

所谓精益管理的“精”,就是把企业内部发生的浪费减少再减少。这个“减少”不是让企业力量变单薄、后劲变薄弱,而是减少以后,企业更强了。这个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到车间、办公室等一个个环节中去做流程的改造,工艺的改造,不断减少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浪费。

这招能让企业在应对困难时,多一口气、多一个“馒头”,也多一个存活下去的机会。另外,做了精益后,企业的流程、产品质量很容易得到提升,企业就更容易做新产品,实现再出发。

企业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精益,这是佛山传统企业,特别是优秀企业的好经验,应该被广泛推广到所有制造业的实践中。

反过来看,为什么在困难来临时,很多企业守不住?因为它没有资源可以守得住,它的资源在过去好日子的时候,被浪费掉了。经济总是有波动,你只要这口气留住,最低潮时你活下来,高潮时就有你的份。

第二句话,远处谋布局。2019年,我们和佛山的企业家,参与了佛山市工商联、南方日报组织的一次跨国研学,调研欧洲小国。中国是一个大国,14亿人。欧洲有些国家很小,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一千万人,但这些欧洲小国的企业眼界很大,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全球生意。

佛山有大量的家具企业,多到如同十里长街,密密麻麻,但都在中国里头“卷”。宜家,创办时在一个距离斯德哥尔摩60公里的山村里。宜家的想法很朴素,既然本地人民欢迎我的产品,那远处人民欢迎吗?在近处有客户,远处就没有客户吗?带着这个想法,宜家打进全球各地。相信在座很多人都和宜家打过交道,现在不光中国、日本、美国都有宜家,我去调研时,他们正准备打入非洲。

出生在小国的企业,为什么有如此宽的眼光?这是我们要对标学习的。当然,国内优秀企业在这方面也不差,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就提出“不与国内同行争天下,走出国门闯市场”。美的不光产品走出去,工厂也走出去。2005年,美的就在越南胡志明市设厂。

“出海”,最近两年的热门话题,其实优秀的企业早就这么做了。为什么向远处布局非常重要?不仅因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还因为国内生产能力扩张得太快。如果企业不到远处布局,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发现,产品卖不动,增长乏力了,要开始内卷了。

当然,由于地缘政治冲突,中美贸易战的缘故,促使很多原来没有准备的中国企业,也要出海布局。客观上,当他们出去了站住脚,发展起来了,未来中国就会出现一批跨国公司。就像我们当年看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这么多跨国公司,因为他们的眼光变大了,做全球生意。

就像申洲国际老总说的,“地缘冲突时代,布局宽一点,安全系数就高一点。”因为你不知道哪里会发生危险,但危险通常不会在全球普遍发生,地缘冲突只会发生在局部。在全球布局,你存活的机会就会更高,因为这里不行,还有那里行。这样的布局下,就会拥有多样的客户,倒过来会让你拥有多样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向远处谋布局,这是佛山传统产业突围、寻路的第二条好经验。

第三句话,“高处争独到”。传统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会造的产品,无数企业都会造。但是不会造的东西,连敢碰一碰的企业都少。经验证明,只要能在独到性上下功夫,市场一定会给你很好的回报。因为这是一个还没有得到满足的市场,也是一个没有太多对手跟你竞争的领域。往独到性上努力,不断提升品质、品类、功能,不断升级、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是第三条经验。

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分享了这三条经验,反映都很好,说明这些经验是具备普遍性的。

佛山的课题研究持续到2023年。结束后,我还是很关心如何向高处争独到。刚刚看到,大会先进企业的发言和专题片里,都提到有些佛山企业也在使劲往上冲。当然,总量来看还是少的。希望在座的企业和企业家不要仅仅追求扩量,高质量发展在微观上,需要更多企业到高处争独到性。

内卷本质

市场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

结束佛山的研究后,我又到全球各地去,也是调研对标各类企业,研究他们的好经验,方法论和当年在佛山做的是一样的。接下来,我把最近两年在研究调查工作中的感悟,与大家进行分享,如果有说的不正确的地方,请老朋友们批评指正。

国内制造业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市场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为什么到处都在喊“卷”?因为宏观“水落”、微观“石出”,宏观“水落”是指全球经济增长减缓了,在贸易战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流量减低,对全球企业家预期产生了不良影响。“水”一落,“石头”就暴露了,其中很大的一块“石头”就是所谓的过剩产能。

过剩产能相对于什么过剩?经济学上,很多变量都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过剩,相对什么过剩?相对于让产品找到客户,在客户处实现价值的市场能力,太差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企业在上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上,已经是全球第一。但相比生产能力,企业找到好客户,实现价值的能力属于薄弱环节。

大部分老板会把大量时间放在技术、管理、人才上,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努力最后要通过在市场上找到客户,实现卖出去,才能够形成一个闭环。否则,所有的投入最后就卡在自己手上。无论是股本金、银行贷款、供应链、工人的努力、工程师的努力、管理者的努力,最后都不能实现价值。

我们都很佩服华为。我访问华为时,问他们,市场上有那么多写华为经验的书,到底哪一本书你们比较认可?任正非说,你在参观华为时,就能看到陈列其中,那本书叫《以客户为中心》。

华为的战略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不是以供给为中心,不是以我为中心,更不是以我的设备技术为中心。任正非解释,为什么要以客户为中心?他说,付出好工资才能招到优秀的人才,向银行借款了要付利息,股东的投资要分红,租地要付地租,政府要纳税,所有地方都管你要钱,但只有一个人是给你钱的,客户。企业最终给出去的钱,归根到底都是客户给的,所以任正非就问,企业怎么可以不以客户为中心?

但是,由于我们属于后发国家,长期是供给短缺,导致上上下下在发展工业时,把注意力放在供给侧。这是没错的,但对企业来说,为什么客户的问题是根本问题?企业要壮大、要比同行更厉害、要在地方政府中获得更高的荣誉,只会扩产生,上设备,却忘记了客户,最后市场能力与生产能力不匹配,就会形成当下产业界的普遍问题:一头是大量资源窝在这里找不到出路,另一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客户、很多好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个是生产能力的长板,一个是市场能力的短板,我们要研究,需要经过怎样的努力,才能让他们之间变得平衡一些。这并不是说,供给侧的生产能力不重要,而是一定要让生产能力和找客户、找市场的能力匹配起来。

主动找好客户

造出好产品,敢于卖好价格

所谓市场能力,就是发现客户的能力。发现客户当中,最珍贵的能力是找到好客户的能力。天下有很多客户,但是客户当中有好客户。

2019年,我们曾经到阿斯麦(ASML)调研。受一些特殊原因影响,我们到了门口,却进不去参观。最后,一位曾经在阿斯麦工作的朋友,张少先,他在晚上给访学团做了介绍。2023年秋天,我以张少先太太的朋友身份去了阿斯麦参观,阿斯麦是允许雇员的亲朋好友进公司参观的。当时利用这样机会,我重新复盘学习了阿斯麦的经验。

参观后,给我最大的触动是,这家全球最拔尖的光刻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术、高科技的故事,它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故事。当年,阿斯麦只是飞利浦公司旗下的一个技术研发小组,从来没有生产过光刻机。飞利浦无法同时养得起这么多研发小组,最后和阿斯麦约定三年为期,如果在三年内,研发小组可以找到股东,就可以运营,否则就要关门。

当时,阿斯麦是随时可能关门的。应该怎样打这个仗?股东的钱来了以后,这个钱应该怎么用?关键时刻,阿斯麦找到一位非常优秀的CEO。这位CEO的战略是,反正别人都觉得我们不行,那我们就要冲着最好的客户去,把所有的力量用来找全世界最好的客户。

光刻机的客户是芯片制造商。当时全世界主要的芯片制造商在日本、美国。阿斯麦要在其中挑最好的客户,那最好的客户是谁?最好的客户是IBM,全球一半的芯片都是IBM生产的。阿斯麦的CEO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它。所有工程师都很质疑,能行吗?怎么以它为目标?CEO说,那就研究它,研究最好的客户。

老总们都重视研发。但是研发不能光研发技术,要研发客户。你不把客户的需求研究透,知道它最终的技术是给谁用,对标研究就会不清晰。

阿斯麦开始研究IBM,研究它现在用谁的设备,是否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为什么这些地方是供应商解决不了的,把这些问题作为攻关方向。阿斯麦本身的研发质量很高,因为目标清晰,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当时市场上根本没人做出来的光刻机架构。但是架构出来后,又遇到没有钱造的问题,需要巨大的资金才能造出这台光刻机,怎么解决?

还是从客户入手。阿斯麦第二个研究的问题是,作为一家出自欧洲20多万人口小镇上,且从来没有做过光刻机的工厂,怎样能让全球芯片厂的龙头老大看我们一眼?怎样能引起它对我们的注意,让它看我们的设计方案?

研发小组打了一条广告史上,差不多是唯一的广告。他们把IBM主管设备采购的副总裁名字打到广告上,直接点名说,“某某某,你的抱怨我们听到了”。因为是点名,对方很快就注意到,马上派人过去找阿斯麦的人,问,你们是什么意思?

阿斯麦和他们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为你设计了一台光刻机,你有没有兴趣?IBM的大老板说,有兴趣,现在有这个设备吗?阿斯麦的人说,还没有,造出来要一年半后。大老板马上犹豫了,阿斯麦的CEO抓住机会说了第二句话,这个设备造出来后,免费给你使用,如果用的好,你订不订?对方说,用得好,我当然会订购。阿斯麦的CEO把这句话记录下来,凭这句话,回荷兰找融资。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芯片厂商的承诺,只要我们做出设备,IBM用得满意,就会订购。后来阿斯麦就筹到了开发生产的资本,可以开干。

阿斯麦第二个很特别的发展经验,当时公司只有四五十个开发人员,怎样做出一个连日美强手如林的同行们都做不出来的机器?

采用全球协同创新,几百个上千的零部件都找全世界最厉害的厂商,同时联合他们研发新产品。镜头最厉害的是德国蔡司,我就飞去你那里,和你一起研发新的镜头。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各种高手,你不干的,我就派小组和你一起干。阿斯麦技术人员说,当年他们都不在当地工作,都飞到全球最厉害的供应商那里,如果供应商不能直接满足的,就一起做研发,就是这样做出的机器,满足了世界上最好的芯片客户的需求,才开始了阿斯麦的成长之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不管你是“草灌乔”里什么量级的企业,你都可以冲着最好的客户为目标,这是挺难的一件事。但是你做很差的产品,和同行卷也不舒服,同样是难,为什么不挑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呢?

以好客户为中心,能够触发整个产业升级,让企业进步到向上求独到、争独到的战略得以落地。全世界每个领域都有好客户,为什么我们只对中低端的客户有兴趣?

好客户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现在,我们有很多产品做得很好,佛山也有很多产品做得很好,像我昨天调研的文灿和新宝,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都做得非常好,接下来要敢于卖好价钱。

所有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哪怕品质和别人一样,也会卖得比别人便宜。

这是传统农业思维在作怪,中国2000多年的农业文化,是一段足够悠长的历史。农民是怎么做生产、消费、销售的?自己种一块地,自己吃,吃剩下的放在门口,摆个地摊卖。比较厉害的农民,会走上一段路,到集市上卖。农民没有客户的概念,只要你光顾它的摊位,就是客户。他们对付客户只有一个办法,买不买,不买就便宜一点。这个传统基因,在中国文化领域里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工业要翻身,这个观念必须改变,好东西就要卖好价钱。什么是好客户?好客户就是出得起好价钱。好客户不是对价格敏感,对体验敏感。对于芯片厂商来说,为什么他愿意买这么贵的光刻机?因为如果贵的机器比别的机器生产效率高,他就有高收益。

一台光刻机售价几百万美元,过千万美元,现在已经论亿销售。阿斯麦的产品比日本贵20%,这个生意怎么做?

阿斯麦的销售人员有一个绝技。在卖光刻机时,如果遇到客户问,为什么价格比日本贵20%时,销售人员就会把电脑屏幕转过去,把数据展示给客户看。上面清楚的列明了,你买了我更贵的设备,投入生产后,你的利润是多少,如果你买便宜的设备,你的利润是多少。我的产品是贵,但是我给你创造更高的利润,到底那个更值?

不是看绝对水平的价格高低,而是要计算把你的品质、服务、体验都加入后,你是不是帮我更能赚钱,这就是好产品。这样的产品哪怕出价高,客户也会认为很值,因为对于等量的利润,付出的代价反而低了。

在国内,我们也找到一家类似的企业。位于宁波的方太,现在是二代掌权。一代做点火枪,二代茅忠群,交大毕业的高材生,接班时坚持要做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有时候代际传承也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升级。

茅忠群说,他们做的是高端的厨具。我们就问,到底有多高端?他说,世界水平的高端。那证据是什么?对方说,证据是我做的,西门子也做。当我们还在思考他的答案时,茅忠群又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我感觉像被电流击中。他说,“我们的高端厨具卖的比西门子贵,还卖的比他多。”

这就定了一个标准。卖便宜的产品卖得多,中国企业都能做到,你卖得贵,卖得比他少,曲高和寡也是本事,但这种本事对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大。最厉害的,是我卖得比你贵,还卖得比你多,既走价又走量,然后就有很好的利润,企业就有了发展后劲。

这是中国传统企业进一步升级最关键的方向。所谓认知改变,要从企业家的脑子里开始变。好东西就要找好客户,你先在全世界里比较,造的是不是好东西?不是好东西的,就把它改造成好东西。但是好东西要卖给好客户,好客户应该出好价格。

中国的企业家都重视节约成本,细处求精益。这是没错的,节约成本永远是企业的基本功,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节约成本的结果,全部用来杀价,这样节约成本的努力回报是不太高的。

节约成本的同时,又把好东西卖个好价钱,这中间的差额叫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国内的需求不足,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产业界普遍卖便宜的东西,那就只能付便宜的工资,工人自然没有多少的购买力。产业界能不能对提高内需做贡献?有的,好的产品卖给好客户,你就有好价钱雇好工人,好工人多了,回过头来,国内市场就厚了,他的购买力就强了,这就是一个循环。

避卷之道

主动挑难的事情做,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美的的经验很值得企业学习。当然,它是“乔木”,世界五百强企业,但经验打法是可以互相启发的。2012年,方洪波出任美的董事长时,美的是1400多亿销售额,有64个品类。何享健说交班,是真的交给他,不是假的,怎么证明?方洪波上任后,一次过砍掉32个品类,砍掉的都是些低毛利、其他很多公司都会造的品类。期间,他还退还各地政府给的7000多亩土地。

退掉,然后把资源集中起来,做高科技的、能够拿下好客户的产品。现在美的高端品牌,colmo已经很有市场了,开始卖得贵,又有量,走上这条路了。

既然我们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就要造出全球最好的一批产品,最好产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卖得最贵。什么是好客户?就是出价高。因为他买了你的东西后,进入他的生产、生活过程,可以给他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好客户。好客户可以把我们带成好企业,反过来我们也会成为好客户,因为我们买东西就会买好东西,挑工人就会挑好工人,就会雇一等一的人才,这是企业转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在开始有一些案例出来了,希望在座的老总们对这个事情要足够敏感,要坚持做好产品,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们的产品世界占有率第一名,你做到第一名,产品卖给谁了?卖出什么价钱?毛利多少?净利多少?再发展的后劲多少?现在该问这样的问题了。

很多人都可以做的事,就让他们去做,要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在数量上有所不为,才能在品质上有所为。

现在都在说“卷”,特别是中小企业。最近,我找到了两家中小企业,他们的经验,也许可以帮助中国企业避“卷”。

第一家是佛山企业,伟利信,老总叫于中友,东北人到佛山创业,做的是PET保护膜。这个行业如何做生意?客户会召开竞价会,所有的供应商坐在一起,一轮一轮报价竞争。

于中友第一次参加竞价会的时候,竞争一款日常售价12元的保护膜。他第一轮报出的价格是10元/平方米,在他看来,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低的价格。结果,第一轮最低价是6元/平方米。于中友觉得按照这个价格,这生意根本没法做,何况后面还有第二轮、第三轮报价,也就是报价还会更低。东北汉子脾气也大,他干脆退出竞标现场,下定决心从此不参加竞价会。

但问题是,你出去以后,企业怎么办?已经买好的设备、雇好的工人,他们做什么?

于中友只好开始研究,这个行业还有哪些生意可以做。结果他发现,那些批次很多、难度很高、批量很小的单子是没几个人接的。他决定带着工人,来接这样的订单。2022年,这家企业只有18人,其中9个工人。他领着这批工人决定挑战有难度的订单,选难的事情做。

难的事情,竞争对手少。难的事情容易成,这是犹太人的哲学。“卷”,就是因为大家喜欢做容易的事情,喜欢快成功,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就“撞车”了。伟利信反其道而行,最后做出了有特色的产品,进入了华为、苹果的供应链体系。因为超大的公司,经常需要做新东西,就产生了批次多、难度高、批量小的订单,这种订单很多人不做,伟利信选择做。

今年,伟利信的员工数从18人变成20人,业务量比3年前翻了一倍,从2000多万上升到4000多万。南方日报专门做了一篇报道,很多企业家朋友看完都认为这个经验很有意思。

为什么有意思?“卷”,当然是别人“卷”我们,但是我可以不被你“卷”。为什么他“卷”我,我就一定要被你“卷”?见“卷”不入,逢“卷”就退,退了以后做什么?就逼着你去做那些不太卷的事情,反而杀出一条新路。

第二家案例是温州一家企业,规模大一点,大约7个亿。老总叫杨润德,70岁。多年以来,他一直钻研一个事情,用陶瓷材料替代传统阀门里的垫片。从1999年创业第一天开始,杨润德就只认一个理念,并且死守这个理念一直不动摇:到商店买东西,一定要付钱。同样的,采购商到企业拿货,凭什么一个月、两个月以后付款?甚至还有16个月后付款的,你觉得我的东西不好,我可以改,但要求16个月账期的客户,不买拉倒,我找其他客户。

但凡你买我的货,必须拿现金,一分钱都不可以赊账。死守这个理念的杨润德,一开始的生意也做得很难。但是很难,就逼的他把产品越做越好,只要客户不买就再做好,再不买就再做好,直到后来有客户为了这个好产品,宁愿现金买货。

现在企业已经做到了7个亿的规模,在行业里非常有影响力,老总一点不焦虑,因为他从来不拖欠工人工资、不拖欠政府税款、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你不拖欠款,你就是好的供应商。这就是良性循环,也成就了一个好客户。

反过来,坏客户的生意就不要做。我们已经不是40年前,不创业马上没有收入,穷得一塌糊涂。老板们都有一点家底,可以有些事情不做。广东有一句话,一鸡不死,一鸡不鸣。你不把低端的事情停掉,你就做不出有含金量、有利润、受人尊敬的产品。

这是我今天特别希望跟在座各位分享的,要主动把市场的能力、找客户能力、找好客户的能力提上去,才能跟生产能力的进步取得平衡。

要有雄心壮志

抢占制高点,一流产品卖出一流价格

企业“走出去”,不光是去外面做事情,去看看世界,也要让世界看看我们。今天我们的瓷砖,不比意大利瓷砖差,为什么我们卖不了他们那么好的价钱?

这个问题比我们继续提高技术有用。因为我们是为客户提高技术,为好客户提高技术,中国制造业一定要有雄心壮志。所谓高质量发展,首先我们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好产品。

2019年,我们到荷兰皇家蓝瓷访学。对方企业只有60个员工,600万欧元的销售额。参访的老总们说,这样的企业有什么好看的?我们每个团员的生意都比他大。结果对方坐下来说的话,让我们深受触动。

荷兰皇家蓝瓷的人说克里姆林宫里的茶具,我们做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用的那套茶具,也是我们做的。

我在现场深受触动。打造品牌影响力,是有逻辑。如果占领了某个制高点,哪怕量很少,也是走进全世界市场里的一张路条。

这个道理,德冠薄膜董事长罗维满就认识到,还尝到了甜头。在他所在的薄膜行业,日本被誉为最挑剔的市场。哪怕要在日本做成几百万生意,也非常费劲。但是德冠花了力气,做到了。自从他的产品卖进日本后,这个纪录就是一个制高点,让他去到很多市场,可以少说很多推销自己的话。

我们要通过占领制高点的方式,辐射市场,让传统制造业摆脱传统思维,与先进技术、先进生产方式、先进商业模式结合,成为现代产业。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整理:叶洁纯 李周秦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