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时代,主动回应,广美“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启幕

南方+

9月27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启幕,活动包括“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国际论坛、“未来学院: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和国际工作坊。

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向前,产业形态经历着深刻变革,知识的疆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放融合。艺术教育如何超越传统的“象牙塔”模式,回应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广州美术学院在启动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一周年之际,精心策划“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以一种新的“未来主义”的勇气直面时代挑战。

活动现场

当天上午,“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国际论坛在广美大学城校区举办。本次论坛是广州美术学院“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的重磅板块,汇聚了40名来自全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著名艺术机构和组织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与实践家,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文化根脉与当代价值并重的教育实践,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协作网络,共同勾勒“艺术—教育—社会”的共生图景。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原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康宁,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邓荣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日本千叶大学原副校长渡边诚,美国当代艺术家、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安• 汉密尔顿,韩国科学技术院李进俊等专家学者,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院长范勃等现场参与了上午的大会论坛。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

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韩国科学技术院的6位专家学者先后在国际论坛中发表主旨演讲,从多维度探讨艺术、教育与社会在未来发展中的交织关系与全新可能。

在《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主题演讲中,范勃系统阐述了广州美术学院对“学院何为”的思考与实践。他提出了“新质艺术力”与“新域创造力”的双重概念,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创作范式转换与价值边界拓展,后者指向空间、时间与功能维度的创造可能。他详细介绍了广美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从一年级的基础教学入手,通过“6+2”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从封闭体系向开放网络的三大关键转向。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他强调,面对数智时代,艺术教育不再只是审美表达,必须超越技艺传授,成为推动社会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原能力”。他呼吁全球艺术院校共同探索“艺术智性”的教育路径,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其跨界整合与贯通运用的能力,让学院成为未来文明的实验室和创造力的孵化器。

9月27日下午,三场主题鲜明、讨论热烈的论坛单元相继举行,分别围绕“新质艺术力”“新域创造力”“新知洞察力”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更为聚焦和深入的探讨。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论坛主题,更从理论建构、实践路径与价值反思等多个侧面,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坚实的支撑。

活动现场

同期,“未来学院: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已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侧重展示和观看方式的实验性、开放性与参与性,通过丰富多元的文献、教案、学生作品及过程记录,系统鲜活地呈现了广美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与优化的教育思路和实践路径,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可触可感的教学改革现场。

此外,国际工作坊已同步持续开展,将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付诸教学实践,在国际对话、互动共创中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南方+记者 杨逸

通讯员 广美宣

编辑 王露纯 彭正子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