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常态化整治,南海土地改革的三大转变

南方+

9月28日,南海区即将召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表彰大会暨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总结近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表彰一批在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并对下阶段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工作进行再部署。

这是南海阶段性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试点工作,土地整治工作转入常态化后的一次全区性再动员、再出发,是一场承前启后的重要改革工作会议。

作为广东首个以县域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自2022年以来南海全域整治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实践,成为观察全省土地改革深化的重要窗口。踏入2025年,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迈入常态化,南海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在农业、产业、生态、城镇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土地整治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为破解土地整治共性难题提供新的实践样本。

整治逻辑升级

从“试点攻坚”迈向“常态治理”

自今年土地整治工作从试点转向常态化,南海就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探索实践,推动土地治理逻辑的系统性重构。

在三年试点期间,南海以“单项突破”打开局面,首创“地券、房券、绿券”三券制度,通过用地指标跨区域调配、实物补偿化解退出阻力、生态价值转化反哺整治,形成7种可复制的“南海全域+”模式。

在此基础上,2025年南海明确把土地整治工作转向“系统集成、常态推进、多元共治”:设定储备土地1万亩、产业用地供应6000亩、新增耕地2200亩等七大年度目标,建立考核激励体系,推动土地整治与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实施“无闲旺地”行动正是系统性整治的重要体现。南海聚焦零散闲置地块,通过激励政策,引导镇村与企业参与小块闲置地整治,将原本杂乱的边角地、闲置厂房转化为可用空间。

在今年9月初召开的“无闲旺地”推进会上,南海为98个整理类示范项目发放激励补贴,为13个利用类示范项目授予荣誉证书,这些项目涵盖闲置地块改造、边角空间活化等类型,既有西樵崇南“民煮园”这样将征地留用地变身田园综合体的典型案例,也有九江互通立交桥下空间改造为社区公园的便民运动场的民生项目。

这种“先小后大、积小成大”的路径,不仅降低了土地整治的推进难度,更让群众与企业直接感受到整治带来的变化——闲置地变公园、旧厂房变产业园,既改善了生活环境,也创造了就业与发展机会,为全域土地整治开辟出新路径。

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南海成功推动一批公园建设。图为半月岛湿地公园。区整治办供图

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南海成功推动一批公园建设。图为半月岛湿地公园。区整治办供图

产业赋能进阶

从“腾空间”到“优布局”

面对土地资源约束,迈入常态化后,南海的产业整治还从“物理腾退”转向“系统提质”,为全省产城融合提供新范式。

自试点以来,南海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了土地连片集约、腾挪归并,实施整治项目1312个,投入资金约778亿元。

试点期间,南海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近2.6万亩,综合整治近6.2万亩,整备连片产业用地近2.5万亩,连续三年每年供应产业用地超6000亩,当中超七成产业用地来自存量土地,带动每年招商项目签约投资额超1000亿元,有力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空间瓶颈”问题。

南海持续推动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图为樵山康谷大健康产业基地拆除现场。 孙景锋 摄

南海持续推动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图为樵山康谷大健康产业基地拆除现场。 孙景锋 摄

此外,南海还腾退低效建设用地超1.4万亩,集约农用地超4万亩,新增耕地约8000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土地支撑。

2025年常态化阶段,南海进一步聚焦“供应优地、精准匹配”:一方面,通过千亩产业社区改造完善基建与公共服务,打造“产业+生活+生态”综合体;另一方面,依托各镇街的产业特色定向布局,如丹灶聚焦新能源、西樵发展大健康,避免同质化竞争。

今年上半年,南海累计供应产业用地超2800亩,签约亿元级项目88个、总投资超610亿元。

资金保障是产业整治的关键突破点。针对土地整治普遍面临的“融资难”,南海创新推出“金券”制度,将“三券”升级为“四券”,同时加快构建“财政引导、金融撬动、市场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金融工具实现资金闭环。

2025年1-8月,南海已有8个项目新增授信41.96亿元,43个项目发放融资98.48亿元;26个项目获批专项债,已发行资金43.67亿元。这种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为土地整治常态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九江镇南海家具智造园、丹灶镇全域土地整治一期项目为例,“金券”落地后迅速助推项目融资5.2亿元,有效解决整治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难题,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可持续的资金解决方案。

城乡生态统筹

从“单一整治”到“全域提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南海在试点期便突破“重产业、轻生态”“重城镇、轻乡村”的传统思维,累计建成154个“名企百园”项目,完成255.9 公里碧道建设,精细修复20个江心岛,改造新增绿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成功打造了九江源林湿地公园、丹灶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标杆,城市“三生”空间布局得到了结构性优化,为全省树立“生态优先”的整治标杆。

丹灶金沙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复绿。区整治办供图

常态化推进阶段,南海进一步深化“全域统筹”思维,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协调发展经验。

今年以来,南海持续推进农村农用地集中连片,累计完成57个集约项目,超九成落户现代农业集聚区,打造10个千亩级农用地项目,既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又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地区以大沥黄岐东秀城中村改造为代表,采用“南海全域+产城融合综合提升”模式,实现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同步。此外,今年上半年南海还通过新增水域治理、林分改造等生态修复方式,完成修复超400亩,夯实城乡生态基底。

这种统筹思维还体现在对乡村发展活力的持续激活。南海农村集体经济曾依赖传统物业出租,转型压力大。为了破解难题,南海通过土地整治强化农村集体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分润模式”、新型城乡社区建设等新路径,成功推动了大沥沙溪社区村民公寓建设等创新实践,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双赢。

从试点到常态,南海的全域整治探索始终紧扣发展需要,政策上从“框架搭建”到“精准破题”,产业上从“空间腾退”到“集群发展”,城乡生态上从“单一修复”到“全域协调”,以土地之变,拓发展空间,增民生福祉,塑未来之城。

从试点到常态化推进,南海的全域整治工作已不仅是“盘活资源”的举措,更是“谋篇未来”的战略。南海坚信:唯有紧抓全域整治不放松,把每一块土地用活、把每一个项目做好,才能将改革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撰文:南方+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 唐可欣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