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纪的“顶流乐队”长这样?南汉二陵博物馆新展揭秘

南方+

9月27日,“我们的乐队——十世纪乐舞文化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特展厅Ⅰ正式开幕,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27日至2026年3月29日。

本次展览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馆、宝鸡市大唐秦王陵文物管理所共同主办,河北博物院、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支持。

展览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文化为主题,以“乐队”为叙事主线,汇集近200件(组)文物及展品,通过“序曲”“前奏”“背景音”“交响”“尾声”五大板块,系统重构十世纪乐舞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风貌,展现乱世中乐舞艺术跨越地域的共鸣与文明交融。

本次展览中一批重要文物首次亮相广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展人苏漪告诉记者,本次展览中一批重要文物首次亮相广东,包括赵廷隐墓乐舞俑、李茂贞夫人墓“乘凤驾鹤西游图”砖雕等精品,“五代十国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音乐文物,这次让不同时空的墓主与乐舞‘同台’,再现那个乱世中依然歌舞升平的世界。”

遇见千年前的乐队指挥与“C位”舞者

展览中,王建、赵廷隐、李茂贞夫妇、冯晖、王处直五位历史人物墓葬中的乐舞文物为展览主体,为观众呈现一场跨越千年的“乐队合奏”。

例如,前蜀王建墓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图像再现了唐代宫廷燕乐阵容,李茂贞夫妇墓的砖雕与壁画则展现了王侯家的乐舞生活。

展品执竹竿男俑。

记者留意到,后蜀赵廷隐墓中造型生动的彩绘陶乐舞俑格外受欢迎,苏漪介绍这些乐舞俑还原了《花间集》中的宴乐场景。在一件展品执竹竿男俑前,苏漪介绍道:“这就是早期的乐队指挥,紧邻他的两位女俑是乐队的演奏者。”

走进冯晖墓展区,一条被复现的冯晖墓“俑道”十分吸睛。“俑道”两侧展现了大曲歌舞场面,据说这也是宋代“队舞”的雏形。

被复现的冯晖墓“俑道”。

被复现的冯晖墓“俑道”。

苏漪告诉记者,位于队伍首位,头戴高冠的舞者可能是位于中心位置的独舞。换言之,这可能是早期的舞蹈“C位”。“俑道”内出现的乐器大部分为唐代以来的胡部乐器,也有传统清乐与胡部共有的乐器。

此外,这一展区内还以沉浸式场景完整呈现了冯晖墓彩绘浮雕乐舞画像砖的大曲歌舞场面。

据了解,这次展览是粤、川、陕、冀文博机构深化考古成果转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展览通过跨区域合作,联合川、陕等文博机构,集中呈现一批珍贵的五代十国乐舞文物,系统梳理该时期的音乐文化脉络。这也是相关文物首次大规模在广东公开亮相,具有重要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意义。

馆校合作创新展示音乐文物

开展馆校合作课程,活化文物、设计沉浸式互动体验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据悉,在展览策划阶段,南汉二陵博物馆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及美术教育学院,开展多项文物活化项目。其中包括“永陵二十四伎乐俑交互展示”“王处直墓散乐浮雕数字复原”等创新展示内容。

展览设计了一系列互动体验。

例如,在王处直墓展区内,汉白玉彩绘散乐浮雕以多媒体交互的方式,生动展现由13人组成的“乐队”的演奏场面。

在王处直墓展区内,汉白玉彩绘散乐浮雕以多媒体交互的方式,生动展现由13人组成的“乐队”的演奏场面。

在王处直墓展区内,汉白玉彩绘散乐浮雕以多媒体交互的方式,生动展现由13人组成的“乐队”的演奏场面。

此外,博物馆还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开设“听见玻璃”馆校课程,引导学生以玻璃艺术再现音乐文物,推动传统美学与现代工艺融合。

现场展出了多件广州美术学院带来的精美玻璃工艺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美术与书法专业的刘幸昌制作了作品《琉璃弦乐》,他告诉记者这一作品借鉴了琵琶、大忽雷、大阮的造型,以立体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形式和配色逻辑,重构了传统乐器的形象。

刘幸昌的指导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王朝虹也来到现场,她认为“我们的乐队”这一主题十分浪漫,她向记者介绍道:“在700至800摄氏度的窑炉高温下玻璃被热弯,学生们的创意和艺术的升华让看似平平无奇的浮法玻璃变成一件工艺品,这种跨界合作非常有意义。”

博物馆还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开设“听见玻璃”馆校课程。

据了解,展览期间,南汉二陵博物馆还将为观众推出“考古广州·名家讲坛”系列学术讲座,从考古、文学、音乐等不同维度为观众深度解读展览,并在展览期间面向不同人群推出“花间乐舞”主题系列活动。

探展Tips:

展览地点:南汉二陵博物馆特展厅Ⅰ

展览时间:2025年9月27日至2026年3月29日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赵媛媛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