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兄点赞!”今年5月,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农”)一条推文在全网刷屏,讲述2012届校友、韶关市一镇干部钟威在偶遇交通意外时,冲入火海救人的见义勇为事迹。
当天,全网都在寻找这位救人后默默离开的英雄。学校官微运营团队第一时间联系到了钟威进行采访,次日便发布第一手报道,在学生中激发了向校友学习的正能量。
一则官微推文,就是一次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在华农,思政教育已跳出纯粹说教的框架,也从线下课堂延伸到了线上的网络空间,官微运营、短视频、动漫等形式“赶潮流”“接地气”,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了主流价值观。
今年,华农获批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强网络育人主阵地亦是试点的题中之义。面对“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年学生,华农如何破解网络育人“流量密码”?
网络育人IP走进学生内心
“作为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华农食品学院辅导员陈巍的微课堂里,他用20多期就业指导短视频,引领毕业生扎根基层作贡献。
华农辅导员陈巍凭借《深耕思政教育十载 做学生成长引路人》获评2023“南粤十大好网民”故事,现场分享自己的网络育人故事。
“辅导员微课堂”是华农重点打造的网络育人IP,由各学院辅导员出镜录制线上系列课程,通过热点解析、政策解读等,传递思政内涵,形成辨识度高的网络文化品牌。
这背后,是一支跨校、跨院、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络育人团队,协同在技术创新、内容策划、宣发传播等各环节提供支撑。
例如,软件工程专业师生负责开发应用程序,人文社科专业师生负责深化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则优化视觉呈现。
华农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鲍金勇介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这些课程既有思想性,又契合青年学生的审美和习惯,让学生们慢慢“追着看”。
“握指成拳”之下,华农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育人IP,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品牌体系。
例如,打造“紫荆问答”特色品牌,组织辅导员以短视频形式,解答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热门问题,在互动中拉近师生距离、帮学生破解难题。
又如,举办“新生易班夏令营”品牌活动,上线21门入学教育网课,覆盖适应性教育、安全防护、生涯规划等模块,并且每年随录取通知书向新生邮寄邀约信,新生入学前就能在线上学习课程。
在华农,网络育人绝不等于将传统思政内容简单“移植”到线上,而是融入校园生活、专业学习、成长故事中,让学生听得懂、愿意看、能参与。其中,诞生了不少“刷屏”作品。
飞进学生宿舍的红耳鹎。
去年5月,一对国家“三有”保护鸟类红耳鹎飞进华农宿舍,在阳台筑巢育雏。学校融媒体团队立即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华农好故事”,用心采写拍摄,推出了一篇含有图片、视频的推文,讲述学生们为保护红耳鹎而调整作息活动、学习幼鸟救助的温暖细节。
虽是小事,却自有动人力量。这篇贴近校园生活却又立意深远的推文吸引了不少学生跟帖点赞、留言并发出“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共鸣,成为一则鲜活的生态教育案例。
“网络育人的重点在于构建青年生态逻辑,让思政教育从教育者视角转向学生视角、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才能让主流价值观自然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实现润物细无声。”鲍金勇说。
让学生成为育人主体
“采编部这次招几人?”“我擅长拍自然风光,有机会加入摄影部吗?”……近日,华农在网上发布该校新禾融媒体工作室的招新公告后,后台涌入了大量学生咨询。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是华农打造的“网红工作室”之一,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指导、面向全校招收学生成员,负责官微、视频号、微博等融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和运营,在学生群体中颇具影响力。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是网络育人的主体。
近年来,华农成立了多个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除了新禾融媒体工作室,还有学工部的学工融媒体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的红满堂IT工作室等,均鼓励全校学生参与。
“作为‘网络原住民’,学生更懂同龄人的话语体系和兴趣点,他们创作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华农党委宣传部部长钟耿涛如是解释这一做法的初衷。
华农2023年毕业长漫片段。
比如,2023年毕业季,学生李林蔚、袁丹、梁霆在教师指导下,制作了一条长漫画,温情回顾大学生活、坦露青春心声,唤起了众多学生热烈共鸣。在第八届广东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活动中,该作品拿下了“粤易创新”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
依托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华农学生从“旁观者”“接收者”变成“共创者”,以校园日志、动漫科普、反诈情景剧等形式,打造了大批颇受欢迎的网络作品和网络账号,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广东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等评比中获奖,既有正能量也有大流量。
其中,由新禾融媒体工作室运营的官微尤其火热,该账号粉丝量突破86万,已7年蝉联“中国大学官微五十强”,并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高校官微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被师生们称为华农“最大流量博主”。
华农官微获2023年度广东高校(本科院校组)新媒体影响力一等奖。
为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网络育人工作,华农还对标国家级赛事要求,每年举办网络文化节、微视频大赛、网文征集等活动,同时在校内组织开展网络正能量榜样培育活动,首届有14名学生被评为“网络正能量先进个人”。
有了榜样示范,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延伸校内“网红工作室”模式,在社交平台上用图文、短视频记录身边的思政元素,讲述校园好故事,传播正能量。
“网络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构建了三级贯通的网络育人工作室体系,成立了3个校级网络文化工作室、22个院级网络思政工作室和多个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三级网络工作室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华农党委副书记丁红星表示,接下来,学校将持续实施网络育人提升工程,进一步推进网络育人新生态改革,打造更多“网红工作室”和“爆款”作品,进一步提高网络育人实效。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开栏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广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展现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报道栏目,呈现广东思政育人的亮点做法与成效故事,展现思政课名师的创新探索和育人风采。敬请垂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