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大调研队解码岭南乡村振兴:以“三维协同”激活文明乡风

南方农村报

近日,在广东省文明办的指导下,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支调研团队,带着“解码乡村振兴”的课题深入田野,足迹遍布从化观光稻田、阳山议事长廊、东莞农房改造现场和江门碉楼村落。以“脚沾泥土”的扎实调研,从岭南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环境筑基—文化赋能—治理创新”的“三维协同”模型,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广东方案”。

环境筑基:双措联动构建宜居乡村“硬支撑”

在东莞大岭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深刻表明,乡村面貌的更新正是文明乡风孕育的土壤。华南农大“三下乡”实践队调研发现,当地通过“全员共治补短板、文化嵌入提品质”的双措联动,成功实现了从“整治”到“提质”的跨越。

全员织网,以“众治”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大岭山镇紧扣“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目标,构建“镇—村—网格—户”四级联动体系:2200余名镇领导班子、党员、志愿者按网格分片,深入23个村(社区)开展“双报到”清洁行动,清扫主次干道16800平方米、清洗垃圾桶35个;针对虫媒防控开展“敲门行动”,镇领导带队督导易积水点,专业人员投放药剂阻断传播链。这种“行政推动+群众参与”的模式,打破了“环境治理仅靠政府”的惯性思维——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门前三包”从“要求”变为“自觉”,石大路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印证了“众治是环境治理长效化的核心”。

受访者供图

传承融入,让农房风貌承载文明记忆。环境提升不仅是“扫干净、摆整齐”,更要“有温度、有故事”。大岭山镇将农房风貌改造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出租屋示范点开展“换新颜”活动,用绿植传递“共建共享”理念;倡导“美丽庭院”创建,催生大批“推门见绿、移步闻香”的家居场景;尤其在红色美丽乡村试点大岭村,将农房美化、红色资源保护与整体规划结合,实现“前有景观、后有广场、屋有故事、住有生机”。这种“功能升级+传承融入”的实践,让农房从“居住空间”变为“文明载体”,为“宜居乡村”注入了精神内涵。如今,大岭山镇正以“一年开局、三年见效、五年改变、十年飞跃”的阶梯式目标,强化“智治+众治+根治”协同。其经验表明,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环境改善—文明意识提升—主动参与治理”的闭环过程,唯有让群众在环境变化中拥有获得感,才能筑牢文明乡风的“硬基础”。

文化赋能: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文明“内生力”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文化如何从“静态遗产”变为“活态动力”?江门开平塘口镇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华南农大调研队发现,当地以“侨韵文化为魂、文旅融合为径”,构建了“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乡风提升”的共生体系,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

创新保护模式,让碉楼“活”起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核心区,塘口镇514座碉楼曾面临“保护难、利用难”的困境。当地创新“产权不变,政府代管”模式,对以敬村中山楼、强亚村云幻楼等碉楼进行修缮,将其改造为侨乡风情展示馆、村史家风教育基地;串联谢创故居等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文化+碉楼文化”游线。这种模式既破解了“产权分散导致保护乏力”的难题,又让碉楼从“历史建筑”变为“文化课堂”。游客在参观中触摸侨乡记忆,村民在讲解中强化文化认同,实现了“保护—传承—认同”的良性循环。

受访者供图

培育新潮业态,让乡村“年轻”起来。文化的活力,在于与时代需求的对接。塘口镇将废弃五金厂、钟表厂改造为“塘口空间”,成为青年旅舍与社区餐厅的聚集地;把旧粮仓升级为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开业一年即实现月均营业额45万元、年客流量超11万人次,成为大湾区“乡村文化地标”;无名营造社通过“一根网线”承接全球设计业务,让“乡村智慧”走向世界。这些业态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2024年游客量突破290万人次),更吸引2000余名年轻人扎根创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新乡人”与“原乡人”在“四季村晚”“侨BA”“古风市集”中互动融合,让乡村既保留“侨韵乡愁”,又充满“青春活力”。

塘口镇的实践印证了“文化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乡村文化不是“过时的遗产”,而是可转化的“资本”。通过创新保护模式激活文化价值,通过培育新业态转化经济价值,再以经济价值反哺文化传承,最终形成“文化赋能乡风、乡风吸引人才、人才振兴乡村”的闭环,这正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核心动力”。

治理创新:制度嵌入实现移风易俗“软着陆”

“乡风文明,既要靠文化滋养,更要靠制度保障。”华南农大“乡风文明建设调研及示范镇村建设”课题组在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的调研中发现,当地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将移风易俗嵌入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从软引导到硬约束、从行政推动到群众自觉”的实践路径,为“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的协同提供了“阳山样本”。

“一约四会”,立规矩破解陈规陋习。大崀镇首先从“制度奠基”入手,在全镇自然村实现“村规民约修订全覆盖”——将“红白事简办、彩礼上限3万元、酒席不超20桌”等群众认可的条款写入村规民约,让“软倡导”变为“硬规矩”;同步组建368个“四会”组织(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通过“议事—评议—监督”的流程,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2024年以来,全镇累计劝导简办红白事412宗,为群众节约资金约1860万元。这种“非正式制度(村规民约)+正式机构(四会)”的组合,既尊重了乡村自治传统,又强化了制度约束力,实现了“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受访者供图

“12345模式”,聚民心畅通协商渠道。“治理有效,关键在‘听民意’。”大崀镇探索“12345”议事协商模式:打造1个镇级议事厅、2个片区连心亭、3条议事长廊、4个村级议事室及N个协商广场,构建“全域覆盖”的线下协商网络;开通“崀里协商”微信群,实现“线上收集议题、线下集中会商”。今年以来,围绕“抵制高价彩礼”“整治大操大办”等议题开展协商157场次,群众满意度达98.7%。这种“线上+线下”的协商模式,让村民从“被动接受治理”变为“主动参与决策”,既提升了治理效率,又增强了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

“积分超市”,小激励撬动大文明。为让制度“落地生根”,大崀镇依托“网格化+信息化”体系,设置“文明积分”制度:将“善行公益、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行为细化为5大类32项指标,群众凭积分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品。目前,全镇已兑换积分42.6万分,惠及群众1.8万人次,带动2300余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农村生活垃圾减量35%,封建迷信活动下降90%。“积分激励”的本质,是将“文明行为”转化为“现实收益”,通过“正向激励”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实现了“移风易俗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大崀镇的经验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移风易俗不是“否定传统”,而是“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乡村治理不是“单向管控”,而是“制度嵌入与群众参与的协同”。唯有将移风易俗与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才能让文明乡风从“短期倡导”变为“长期习惯”。

三维协同:岭南实践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镜鉴”

从东莞大岭山的“环境筑基”,到江门塘口镇的“文化赋能”,再到清远大崀镇的“治理创新”,华南农大调研队记录的不仅是四个“实践样本”,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三维协同”理论模型——环境是“基础支撑”,决定文明乡风的“生长土壤”;文化是“核心动力”,赋予文明乡风的“精神内核”;治理是“保障机制”,确保文明乡风的“长效落地”。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五大行动”从“政策要求”变为“乡村自觉”。

值得关注的是,从化的“校地协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模型。华南农大与从化村镇共建“文明乡风工作站与观测点”,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理论案例”反哺地方实践,形成“理论—实践—反馈”的闭环,避免了乡村发展的“盲目性”与“短期行为”。这种“高校智力+地方实践”的联动,为“三维协同”模型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如今,岭南乡村的稻浪间、碉楼下、议事长廊里,正上演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华南农大调研队提炼的“广东智慧”表明: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工程”;文明乡风建设不是“表面文章”,而是“乡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唯有立足乡村实际,找准“环境、文化、治理”的结合点,才能让文明乡风的种子在田野扎根,结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硕果。

未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些扎根乡土的实践经验,将继续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岭南样本”,照亮乡村迈向现代化的路径。

作者:练庆伟 陈永晴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谢晓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