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化州市,被称为“南方人参”的化橘红玩出了大名堂——部分身价可达数千元一斤,泡水即变色,入口回甘。其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向着百亿产业集群迈进。
化州橘红,又称化橘红,拥有超过1600年的种植与使用历史。这片看似普通的果皮,如何成为富民兴村的“黄金果”?100个广东特色产业,今天带你探寻化橘红从古老药用到现代百亿产业的崛起密码。
千年药香
果身长满绒毛的地理标志产品
“化者,缘其产自化州。”在化州市的橘红种植园内,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会长廖志略介绍,化橘红的命名彰显了其道地产区的身份,其果身长满绒毛,在《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早有记载,明清时期更曾是宫廷贡品。
在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社长助理谢久耀向记者展示了镇店之宝:“年份最长的有13年,最贵的能卖到五六千元一斤。”现场冲泡,热水与橘红接触瞬间,茶汤色泽立变。记者亲身体验:“入口一瞬间有些苦,但慢慢品味,回甘明显。”
化橘红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化痰止咳的功效,这为其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艺传承
老手艺削出富民新路
在化州市金骏化橘红专业合作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老老少少围坐一起,手持特制刀具,熟练地为橘红果去皮、掏囊。
“传统工艺是采摘后清洗,用开水杀青,然后像这样把皮掏出来。”合作社负责人陈骏一边演示一边解释,“内囊的厚度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厚,需要精准去除。”这门手艺,他从小练起,“我们村以橘红为主,祖祖辈辈都做这个,香气和味道已经进到我们骨子里去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这门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如今正实实在在为村民削出致富新路。陈骏透露,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村民收入显著增长,“建房子、买车的都多了起来”。橘红加工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13.26万亩,年产鲜果7.5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从2023年的102亿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元,带动从业者约35万人。小小果实,雕琢出富民金钥匙。
产业破局
药食同源引爆百亿新赛道
近年来,随着“药食同源”政策的突破,化橘红产业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
“过去化橘红未被列入食药物质目录,产品开发受限,市场难打开。”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廖志略深有体会。他曾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推动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目录。
转变发生在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化橘红正式获得“药食同源”认定。一纸公告,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化橘红药食同源通过之后,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廖志略会长兴奋地列举道,“现在有了化橘红润喉糖、龟苓膏、啤酒等,衍生品有数百种。”这一突破极大地拓展了市场边界,使化橘红从传统药材领域大步迈入大健康食品赛道。
更重要的是,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现在许多农村人逐步回到家乡从事这个行业,很多年轻人也参与了进来。”廖志略观察到,其合作社在去年就有12名“90后”“00后”加入,“他们学习能力强,也很积极,化橘红产业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力量”。
当下,化州当地正探索“春赏花、夏摘果、秋甄藏、冬养生”四季主题运营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品牌化、体验化转型。“‘四季主题’串联起从种植采摘、文化研学到产品品鉴的全产业链场景,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让这一‘土特产’在四季流转中持续释放经济与文化价值。”化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
出品: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乡村振兴工作室
策划:陈枫 王海军 陈戈
统筹:彭琳 刘俊 李细华 张西陆
出镜:张子俊
采写:杨建雄 王悦阳
脚本:张子俊
编导/拍摄:石磊
剪辑:李志颖
设计:潘洁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