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从教36年的计算机知名专家陈钟,今秋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他出任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博雅智能学院创院院长。近日,陈钟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坦言,从中国顶尖学府,到联合创办、探索博雅教育前沿的国际化大学,驱动他做出这一选择的,是双方在理念与方向上的高度契合。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博雅智能学院创院院长陈钟。
2025年4月,北师港浸大正式成立博雅智能学院。“北师港浸大所践行的博雅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的模式。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汇聚的新时代,博雅教育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陈钟指出,学院首批选择数学、商业计算、媒体与数字传播、全球传播四个方向,正是看中AI对各行各业的普遍冲击与重塑潜力。博雅智能学院的使命,是主动将AI与不同领域进行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博雅教育进入新阶段。
培育驾驭AI时代的“π型人才”
实现专业交融的关键在于创新培养模式。陈钟借鉴其2002年创办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时提出的“π型人才”理念,不仅要在一个专业领域深入(T型),更要能在两个领域都有深度,同时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与研究生阶段不同,本科教育重在打基础。我们需要将全人教育、创新实践、全球视野、科技向善这些核心理念有机融入,设计出体系化的培养方案。”他说。
学院首届120名学生通过邀请制从四个相关学院中选拔产生,每个方向30人。选拔不仅看重高考或申请成绩、外语水平等硬指标,也通过面试综合考察学生的潜质。
“名额有限,有很多优秀学生未能入选,但我们建立了动态进出机制。”陈钟介绍,学院将根据学生第一年的学习适应情况进行调整。同时,为学生配备了课程协调人,他们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的教练和导师,将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打造AI时代的博雅教育新范式
对于博雅智能学院的内涵,陈钟给出了清晰界定:“我们的英文名‘School of AI and Liberal Arts’表明,这并非单纯的人工智能学院,而是强调博雅教育理念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三元融合”培养模式:AI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融合、理论学习与项目实战融合、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融合。
在这种模式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各具特色:理工学院学生需深入理解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底层技术,在技术创新层面有所贡献;人文学院学生侧重思考AI带来的社会、伦理影响与治理问题;创意媒体领域学生则要激发人类独特的想象力与情感,实现人机协同创作。“我们希望学生不会被AI吓到,而是能更好地驾驭它,成为人机协同时代的引领者。”陈钟表示。
陈钟强调,本科教育要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使他们在掌握博雅教育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充分运用AI最新成果发展专业能力。“无论学生未来深造还是进入行业,都要具备推动AI在各领域正向发展的能力,成为创造未来而不仅仅是适应未来的人。”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罗诗冰 杨炜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