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动情绪、煽动对立,清朗行动如何“道高一丈”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公众诟病已久。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得到了广大网友的一致支持。

虽是专项行动,列出的“负面清单”却很全面。毕竟,在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中,以负面情绪为抓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网络总有乱象出,各领风骚两三天,既容易被裹挟,也容易裹挟舆论的情绪,正是它们行走江湖的“硬通货”。情绪总是先行,“开杠”难免一触即发;理性变得稀缺,跟风便占据上风。这不是夸大其辞,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弊不除,势难清朗。

负面情绪有很多种,其中最典型的还是对立。这也正是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借社会热点事件强行关联身份、地域、性别等信息标签化、污名化炒作,挑动群体间矛盾;借影视作品、脱口秀、体育赛事等话题,鼓动“饭圈”粉丝群体恶意拉踩、攻击、谩骂或者组织批量举报投诉等行为:策划、演绎打架斗殴、恶意刁难等剧本,宣扬“以暴制暴”……可以说,每一条表述都有现实所指,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印证,已经到了非猛药不能疗疾的地步。

煽动对立的破坏力,绝非“不能好好说话”那么简单。人们常说,“网络是现实的延伸”,严格来说,随着现代生活的高度媒介化,“虚拟”和“现实”已经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其负面效应可能呈几何级增长。网信部门再次点名的畸形“饭圈”、“开盒挂人”,就是明证。又如,部分直播中组织线上约架,并实时直播双方线下侮辱谩骂、打架斗殴等场景,形成了“宣扬暴力—展示暴力”的自我闭环,其行径之不齿令人发指。

污染水源,比污染水流更值得警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负面现象,是在所难免的,理应理性、辩证地看待。然而,部分别有用心者却唯恐天下不乱,片面放大负面个案,把支流扭曲成“主流”,甚至不惜自行编造、无中生有,久而久之,破坏的是整个言论空间的生态。“偏见无知离真理更远。”对立盛行,谣言四起,消解的是建立共识的基础,而这正中鼓动者下怀——吵得越激烈,引流越显著;带毒的价值观,对青年一代影响甚巨,他们三观尚未成形,分辨能力有待提高,但小小年纪,却成了“喷系少年”,成了参与网暴的“工具人”,把恶语伤人当成“亚文化”,丝毫不见对法律的敬畏,影响何止于一时一事。

整治任务很多、挑战很大,但主线是清晰的,态度是鲜明的。最近,小红书、微博、快手相继被约谈,关键词都是“破坏网络生态”,想来不是偶然。从治理手段来讲,技术防范、法律规制、平台监管,一个都不能少。但若要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避免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平台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关键。这固然要看能力,但更考验的是平台的决心,考验相关部门“触及灵魂”的智慧。道理很浅显:无论是算法,还是热搜榜,抑或是更广泛的流量分配机制,采取什么标准和尺度,背后都是企业价值观的映射。若是将“流量正义”奉为圭臬,落实整改、自查自纠,恐怕就还是做做样子、应付了事。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目红光地走向罪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警醒着我们,当无节制的情绪成为“心中的圣旗”,并经由网络的传播、渲染、放大,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清朗空间只会渐行渐远。保持独立思考,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共同抵制这股歪风邪气,重要的事情不仅要说三遍,而且要反复说,一直做。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