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粤热土,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峥嵘岁月,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
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照片记得:那些不容忘却的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踊跃参与,通过珍贵照片和深情笔触,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抗战的光辉片段。“党史精读”南方号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分期推送,敬请关注。
这是《黄河大合唱》首演乐队16人合影,后排左一为广东台山四九人李凌,后排右三为广东台山广海人李鹰航,前排右三为广东台山三八(今白沙)人朱荣晖。照片见证台山赴延安青年参与红色经典创作、传播的历史瞬间,映照着他们以音乐为武器投身抗战文化事业的热忱与担当。
从1938至1939年,台山赴延安青年中,有9人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李凌、李鹰航、甄伯蔚、朱荣晖和叶林5人投身音乐工作,创作了众多积极向上、旋律优美的作品。他们四处演出,在群众中产生积极影响,且与《黄河大合唱》存在深刻联结。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延安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作为影响力极大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一经问世便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当时报纸评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合唱主力为抗演三队,乐队由鲁艺音乐系师生组成,16人的乐队里,李凌演奏二胡,李鹰航演奏三弦,朱荣晖演奏曼陀铃。
据朱荣晖回忆:“那时的乐队乐器不多,只有两个胡琴,还有一个用洋油桶自制的低音胡。外加一把小提琴,一个三弦,及我的曼陀铃。星海给了我一份谱子,我就边看边弹。《黄河大合唱》中有两段独唱,一段《黄河颂》,是男高音独唱;一段《黄河怨》,是女高音独唱。这两段,星海指定江鹏拉小提琴,李鹰航弹三弦,梁寒光拉低音胡琴,我弹曼陀铃。”
此外,李鹰航在首演中担任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三弦独奏,广东台山斗山人陈茵素参加首演合唱团女声部,广东台山三合人叶林参加首演合唱团男声部。后续,广东台山四九人甄伯蔚成为最早将《黄河大合唱》五线谱译成简谱的人,刊登在《新音乐》月刊,推动音乐为抗日战争服务。
《黄河大合唱》以激昂旋律与磅礴气势,成为抗战时期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号角,让音乐化作直击人心的战斗武器。以台山青年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借红色音乐传递信念,将艺术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不朽的抗战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江门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