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成了“处方药”,厚街医院神奇“数字药”守护流逝的记忆

健康东莞
+ 订阅

在厚街医院国家认知障碍防治中心,几位银发长者正专注地盯着平板电脑,手指轻点屏幕,时而凝神思考,时而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在诊室内,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林菡正在为一位老人开处方,“这个治疗平板电脑带回家,每天需要玩7种游戏,记得要定时打卡!”

这些特殊的“处方”,是医生开出的神奇“数字药”。患者并不是在玩普通的消遣游戏,而是在进行一种特殊的“脑力训练”——通过一体化认知数字疗法,在游戏中延缓记忆衰退,唤醒沉睡的认知能力。

厚街医院的病房里,医生正在指导老人进行认知训练。

厚街医院的病房里,医生正在指导老人进行认知训练。

“认知障碍疾病,关键还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东莞市老年医学质控中心主任、东莞市厚街医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黄晓芸拥有超过20年神经内科临床经验,率先为东莞引进了“一体化认知数字疗法”。在她看来,东莞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认知障碍防治网络,改变这类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双难”的“卡脖子”困局。

平板电脑的屏幕上,鱼儿游动、卡片翻转、数字闪烁,老人们指尖轻点,逐渐唤醒沉睡的记忆。

在厚街医院认知障碍防治中心,一项被称为“神经健身房”的一体化认知数字疗法正悄然改变着传统认知障碍康复模式。这里的康复训练不再枯燥重复,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和个性化“脑力挑战”。

厚街医院认知障碍防治中心。

厚街医院认知障碍防治中心。

59岁的张女士记忆力减退半年多了,性格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家人带她来到厚街医院就诊。医生在检查中,张女士的MMSE(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为20分,脑脊液标志物检测提示阿尔茨海默病源轻度痴呆。

“考虑到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老人没有接受生物制剂治疗,选择了进行计算机认知训练3个月。”张女士的家属说,在医生开出“数字药”后,老人每天在家坚持训练,各认知域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接受训练后,患者多项认知域分数明显提升。

接受训练后,患者多项认知域分数明显提升。

31岁的柯女士记忆力减退一年多了。在厚街医院,她的MMSE评分28分,医生诊断为主观认知下降。随后,她每天接受每日25-30分钟、每周6天的计算机认知训练。半年后,多项认知域分数明显提升,她感觉到记忆力和工作效率显著改善。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退休老教师的就诊经历。多年板书授课的经验,让她拥有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她发现自己在买菜算账时常常出错,甚至偶尔会迷路。经过评估,她开始了数字化认知训练。

通过一系列针对工作记忆、计算力和视觉空间能力的游戏化任务,两个月后她已经能够重新弹奏简单的钢琴曲目,计算能力也明显改善。“这些游戏让我感觉又回到了课堂,不是在治病,而是在玩中练、练中学。”她笑着说。

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让康复不再枯燥。

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让康复不再枯燥。

在现场,记者进行了体验。在使用绑定的就诊号登录系统后,平板电脑首先对用户进行认知功能全面评估,精准识别各认知域损伤程度;随后自动生成明确的训练任务,覆盖感知、注意、记忆、执行功能、语言、逻辑思维及情绪等多个维度;训练过程中及结束后,系统可持续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医护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实现长期管理与动态调整。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认知障碍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15.5%患有轻度认知障碍,6%患有痴呆症。“根据‘七普’结果,东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25人。根据这一比例计算,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约为8万余人。”黄晓芸说,认知障碍疾病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以往,这类疾病的防治费时费力。举例来说,做完一份专业的MMSE,25道题需要20多分钟,还要有专业医护在一旁辅助,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一天检查完十余位患者,我们经常已经声嘶力竭了。”而在训练过程中,传统认知训练往往枯燥单调,难以坚持,训练场景通常局限在医院,难以实现长期、持续的家庭和社区康复。

开发并引入智能、高效且具备良好依从性的数字干预工具,势在必行。

2024年起,厚街医院率先引进的“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尝试以一种轻松、互动的方式,改变着认知康复的形态。

这套系统将认知评估、训练与管理融为一体,就像为大脑开设一座“神经健身房”。通过记忆配对、逻辑推理、反应速度等趣味任务,系统能精准激活不同认知域,并借助AI算法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训练方案。训练不再局限于医院,老人在家也能通过平板继续“游戏”,大大提升了治疗的便捷性与依从性。

“它更像是一位24小时在线的‘私人教练’。”林菡介绍,“基于实时数据,系统能动态调整难度和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康复。”在费用方面,居家训练套餐一个月约为千余元,受到患者们的青睐。

“游戏化”康复模式受到患者好评。

“游戏化”康复模式受到患者好评。

目前,厚街医院已完成认知测评3000余人次、计算机训练22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这种“游戏化”康复模式。按月计算的居家训练套餐,也为长期坚持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数字处方”,正全面推动着东莞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的变革。目前,该系统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儿童发育障碍等领域,日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东莞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155万,约占总人口14.1%。老龄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失能失智多的特点。老年医学科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尤为迫切。

老年医学科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尤为迫切。

老年医学科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尤为迫切。

今年4月份,东莞市老年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揭牌,“落户”厚街医院。对比其他学科而言,老年医学质控中心的特点在于,它是专门针对年龄破解医疗难题的“金钥匙”,为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病情复杂的情况,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质量。

中心成立后,黄晓芸率领中心成员跑遍了全市32个镇街,将有住院部的医院全部都跑了一圈,“我们发现,全市仅有16家医疗机构有真正独立建制的老年医学科,以市属三甲医院为主。”

黄晓芸认为,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老年医学科需要独立建制、独立建设,才能够规范进行老年患者评估和及时干预,质控中心就能起到这样的整合作用,“例如,心肺功能认知、骨质疏松等等需要营养,这些都需要很规范、很全面、很专业的评估,才能为老人提供整合诊疗。”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除了探索推广“数字疗法”,厚街医院还计划深入社区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和家庭培训,推动“早防早治”理念落地。未来,医院还将依托东莞市老年质控与认知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认知障碍防治网络。

“认知障碍防治的三级网络中,最重要还是在社区。”黄晓芸透露,市老年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制定的社区照料地方标准即将在东莞落地,并推动区域认知健康数据库建设。

届时,数字疗法将以社区居家为主,“以后,这个‘药方’在社卫就能开,或者在康复的社区里就能形成区域的联动。”黄晓芸说,标准化、高质量的认知健康服务,将全面提升东莞地区甚至更广范围的阿尔兹海默病防治质量和效率。

文字:欧雅琴

摄影/视频:麦晴怡

设计:钟雨晴

编辑 黄新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