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宇驰
最近几天,网络上流传着一份所谓“收缩型城市名单”。不少自媒体抛出离谱的解读,宣扬“收缩就是放弃”“未来恐会撤并”等论调,耸人听闻、博人眼球。
真有这样一份名单吗?显然,这又是一起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谣言。经多方查证,国家发改委从未发布相关内容,网传涵盖138市的名单出自一篇名为《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的学术论文,刊发在期刊《河南社会科学》上。
通读这篇学术论文,作者本意也并非“唱衰”这些城市,而是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筛选出人口连续三年下降的城市并整理成一张表格,用以支持后续探讨收缩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却被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拿来炒作,也是颇为无奈。
总的来看,这是一次成功且高效的辟谣,不仅迅速判别真伪,同时找到了信源出处,有理有据。但也能从中读出部分网友的忧虑——为家乡的未来和个人的发展感到担忧。要化解这份忧虑,就要切中谣言与现实的联结点,用科学的逻辑予以回应。
“收缩型城市名单”虽是误传,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在学界却早已有之。国际定义强调人口超1万的密集区域、经历2年以上人口流失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中国则以人口流失为核心判定指标。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到“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也变相证明我国确实存在“收缩型城市”,未来发展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然而许多人习惯了“城市必然发展”,并将“城市发展”简单等同于“规模扩张”。但从国外城市化实践来看,许多城市同样经历着从逆城市化向再城市化艰难转变的过程,环境恶化、产业外迁、核心区人口流失等现象,恰恰对应了其划分“收缩性城市”的标准。
中国则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从快速增长期向稳定发展期过渡的阶段,虽然给人的感觉是“城市林立”,但2024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其实是67%,发展空间仍存。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流动”现象比“人口迁移”更为典型,劳动力输出使得部分地区的“收缩”感更为明显,但这并非不可逆的趋势,找准发展重心,“回家乡”也可以成为“优选项”。
适度的“收缩”并不是坏事,过度的“膨胀”同样存在风险,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比如,对于缺乏支柱产业的城市,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吸引人才回流;对于老旧亟待更新的城市,要关注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区域内的中小城市要找准定位,构建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重污染工业留下的“负资产”也要妥善处理,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都知道城市“摊大饼”不行,那为何不能“小而美”呢?“收缩”是一种客观现象,不必过于焦虑,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部分自媒体拿着单薄的“收缩型城市名单”就大呼小叫,实在是太过荒谬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