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连鲍,南有惠来鲍。”道出了揭阳惠来鲍鱼的江湖地位:全国40%的鲍鱼苗都从揭阳惠来“出道”,年产44亿粒苗种的规模,让鲍鱼自由成为现实。
100个广东特色产业,今天便带大家去感受惠来的“鲍发力”。
在粤东沿海的碧波之上,揭阳惠来正以一枚小小的鲍鱼,书写着向海图强的新篇章。这里的鲍鱼养殖已有30多年历史,鲍鱼对水质、水温等要求很高,惠来县海水质优良、藻类茂盛,夏季还有低温洋流形成独特的“避暑港湾”,为鲍鱼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
目前,惠来已聚集170多家鲍鱼苗工厂化养殖场,养殖面积超5000亩,从滩涂到车间,科技正注入新动能。
在惠来润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鲍鱼养殖池沿着海岸线铺开,航拍俯瞰更为壮观。“我们建成了890个标准化养殖池,还投入资金打造3600个高标准池,通过精准控温、科学配比藻类饲料,苗种存活率提升了近20%。”公司负责人黄享东介绍道,工厂化养殖让鲍鱼告别“靠天吃饭”。
从陆上车间到深海牧场,惠来的鲍鱼养殖正突破空间边界。在海源达水产的深海养殖区,一个个重力式网箱“漂浮”在海面上,“传统渔排养鲍鱼顶多长到1斤,现在用这种网箱能养到3斤,产能提高两倍。”广东省海源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詹伟杰介绍,这种网箱不仅抗风能力强,还配备了自动投饵、水质监测系统,一人就能管理10个网箱,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不远处,国家电投“风渔结合”平台也正在加紧建设,未来鲍鱼将在深海长大,为成品鲍鱼养殖开辟更多可能。
品种创新是惠来鲍鱼抢占市场的关键。目前,当地通过将美国绿盘鲍与本土皱纹盘鲍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生长速度快30%、抗病力提升50%,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自主研发的黄金鲍、珍珠鲍,也正成为大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产业链的延伸,也正让鲍鱼价值成倍释放。在惠来县鲍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鲍鱼深加工产业链正在构建,未来新鲜鲍鱼将加工成即食鲍、鲍汁等产品。
2024年,惠来孕育的“软黄金”创下23亿元产值,产业已带动3万多人就地就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引擎。从神泉港的深海牧场到遍布县域的工厂化养殖场,从省级鲍鱼产业园的加工车间到建设中的冷链物流中心,小鲍鱼正串联起“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的全链条发展路径,不仅让“北鲍南养”的优势持续放大,更推动形成“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全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出品: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乡村振兴工作室
策划:陈枫 王海军 陈戈
统筹:彭琳 唐楚生 李细华 张西陆
出镜:勾茜(东莞市大朗镇融媒体中心)
采写:吴彦洋 张子俊
脚本:黄怡(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吴彦洋
编导:张子俊 黄昌明(茂名日报)
拍摄:卢逸轩 魏钰
剪辑:田竹娟(东莞市广播电视台)
设计:潘洁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